功能性腹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脾虚,为啥总是调不好常见的5种类型,中医 [复制链接]

1#

一位患者这样说:“我是典型的脾虚,用了很多中医方法,吃过健脾丸,用过参苓白术散,还吃过归脾丸,可是身体几乎没有改善,依然脾虚。”

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真的是脾虚,按理说,或多或少会有点效果,为什么她就没效果呢?后来,我问了她一些深入的问题,发现她还真的是脾虚,从小就脾虚。

根据她的身体特点,我推荐她吃一段时间小建中汤看看。

一个月后她来反馈,说这次喝小建中汤的效果还不错。

原来调理一个脾虚这么难,要找对适合自己的方法,还真不容易。

脾虚只是一个统称,如果细分的话,可以分很多类型。如果没有对上自己的号,也是不会有好效果的。为了方便大家了解脾虚,我先打个比方。

脾虚,简单来说,就是脾脏消极怠工了。它为什么消极怠工?假设脾脏是一个人,他消极怠工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昨晚熬夜打游戏,也可能是今天没吃早餐,也可能是跟同事闹不愉快,还有可能是准备跳槽了。

等等一大堆原因。

我们想要脾脏恢复工作,同样的道理,应该找到深一层的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中医这里,通常有2种思路解决脾虚。

第一种叫补脾,第二种叫健脾。

什么叫补脾?所谓的补,就是往里面加东西。一个人早上没吃早餐,所以他没力气工作,这时候你让他吃碗米饭,填饱肚子,这叫“补”。

什么叫健脾?所谓的健,简单来说就是改善环境。办公室里乌烟瘴气,同事之间勾心斗角,导致他不能好好工作,这时候应该改善工作氛围,这叫“健”。

简单来说:

往脾脏里加东西的,叫做补脾。

改善脾脏工作环境的,叫健脾。

脾虚到底有哪些类型呢?我给大家总结了5种,大家可以自己对号入座。

第一种,脾寒证。

你可以理解成:土壤太寒了,寸草不生。

脾寒的人,会有这些表现:

1.脾寒的人,稍微吃点冷的,就拉稀,吃什么拉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脾本来就寒,就更受不了寒凉的食物,寒凉食物一进来就让脾脏死机了,这些食物在身体里运化不了,只能从肠道排出。

2.脾寒的人,小肚子冰凉。中医观念里,脾主少腹,脾里面有寒,所以脾寒的人小肚子摸上去冰凉的。

3.脾寒的人,总是容易肚子痛。中医观念里,寒则凝,凝则不通,不通则痛。所以脾寒的人容易肚子痛,一开始痛就要上厕所,上完厕所就不痛了。因为大便把寒气排出去了,压力释放掉了,就不痛了。

4.脾寒的人,容易五更泻。有些男性是一过性生活就容易腹泻,也是说明脾肾里有寒湿。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早晨的时候,人的阳气要从底下往上升起来,而你的脾脏里都是寒气,没有阳气来往上升。升不起来,肠道里的浊物就要往下降,所以就腹泻了。

脾脏里太寒了,最关键一步,就是要把寒气祛除掉,把寒气排出去了,就是在改善脾脏的工作环境,就是在健脾了。

最推荐的方子是:附子理中丸。

扩展阅读: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专门用来调理脾胃虚寒的。这个中成药得认真了解一下,因为现在脾胃虚寒的人真的很多很多。

今天这个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出自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是为脾胃虚寒的人量身打造的。附子理中丸是在医圣张仲景的《理中丸》基础上,加了一味附子,大家都知道,附子是扶阳驱寒第一药,加了附子增强了驱寒的力量。对于当代人来说,十人九寒,适合附子理中丸的人更多一些。

附子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炮附子。

这个方子很简单,只有5个药,却紧紧围绕脾胃中土展开,目的只有一个:改善脾土环境,恢复脾胃功能。

人参,补脾气第一药,相当于给土壤施肥。脾胃虚的人,相当于土壤太贫瘠了,首要任务是给土壤施肥,补脾有2个很重要的药,一个是人参,一个是山药,人参偏重于补脾气,山药擅长补脾阴,脾胃功能不足的,选人参;脾胃阴分物质不足的,选山药。

白术,健脾第一药,相当于给土壤排水湿。太潮湿的土里也很难长出好庄稼,同理,脾脏很讨厌水湿的环境,它在水湿太重的环境里就没法工作,所以,健脾的第二个重要任务是除湿。白术是燥湿健脾第一药,放在这里用来排出脾胃寒湿,改善脾土环境。

干姜,温脾第一药,相当于阳光普照大地。所有的花草树木,都离不开阳光,有了阳气才有生命。同理,脾胃的阳气跟人的生命一样重要,只有脾胃有阳气,才能维持它的正常运转。一味干姜,让脾胃温暖如春。

炙甘草,调和脾胃,让药力持续发挥。

附子,扶阳第一药,提高散寒能力。附子和干姜相配,这2个都是威猛刚强的男人,他们联手把脾胃中土的寒气,甚至肾中的寒气,一并驱赶出去。阳光进来,冰雪消融,大地回春,一片生机勃勃。

再回过头来看,附子理中丸虽然只有5个药,但是选用的每个药物都极其经典,补脾健脾温脾,一个都没落下,火力全开。

总而言之,脾胃虚寒,请记得附子理中丸,千古名方,不会让你失望。

第二种,脾湿证。

你可以理解成:土壤里的水太多了,庄稼被水淹死了。

脾脏,是喜燥而恶湿的,脾脏喜欢干燥的工作环境,讨厌潮湿的工作环境。养过花的朋友深有感触,花不能浇太多水,浇水太多就把花养死了。

大家经常喜欢说的“脾虚湿重”,实际上他们是互为因果的。脾虚运化不掉水湿,就会导致身体湿气重。脾脏里水湿太多,脾脏就罢工,表现出来就是脾虚。

脾湿的人,有这些表现:

1.脾湿的人,嘴巴里总是感觉乏味,不想喝水。为什么呢?因为脾里面已经有很多水湿,身体不需要水,自然也不再想喝水。

2.脾湿的人,身体容易浮肿水肿。因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脏自己都被水淹了,身体里的水运化不出去,水湿泛滥,就成了浮肿水肿。

3.脾湿重的人,容易肚子胀。为什么呢?因为脾被水湿掩盖了,脾脏的气机都流通不起来了,气就会堵在里面,气堵住了就容易肚子胀。

4.脾湿的人,还容易头晕。有种病叫做美尼尔氏综合征,也是因为脾里面水湿太多的缘故。为什么呢?因为脾主升清,升上来的清气供给头部。如果脾脏被水湿掩盖了,这清气就上不来,就容易犯晕,就会出现美尼尔氏综合征。

5.脾湿的人,舌头还胖大有齿痕。为什么呢?舌头也是一块肉,肉泡水里就会发泡变大,舌头变大之后,跟牙齿挤压,就形成了齿痕。

脾湿的人,最推荐的方子苓桂术甘汤。

扩展阅读:苓桂术甘汤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的一个祛湿鼻祖名方——苓桂术甘汤。这个方子是从脾胃入手,健脾胃,化湿气。后来的很多祛湿方子,基本都是在这个方子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

方子很简单,一共4味药: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茯苓,从脾胃往下走,把水湿往下带,然后通过二便排出去;

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把多余的水湿重新利用起来,重新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

桂枝,张仲景最爱用的一味药,桂树的枝头那一小段嫩嫩的枝桠,生发之力很强。这里为什么用桂枝呢?我们知道这个方子是唤醒脾胃功能,脾胃喜温,所以要用温热的力量去叫醒它。桂枝能强心阳,温热脏腑,所以在这里用它唤醒脾胃。

炙甘草,主要功效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在这里主要是补正气。

看完了这个祛湿汤的用药,不得不感叹,张仲景用药太精巧了。四味药配伍,有升有降,有阴有阳,有补有泄。不光排掉了湿气,还把湿气产生的根源调理好了,真是天衣无缝的一个方子,不愧是千古祛湿方的鼻祖。

如果不想喝汤药,还可以用艾灸。

艾灸祛湿三皇穴:地机、三阴交、阴陵泉。

第三,脾精不足证。

你可以理解成:土壤太贫瘠了,庄稼长势不好。

农民伯伯都明白一个道理:土壤要肥沃,才能长出好庄稼。养脾胃也是同样的道理。

脾精不足的人,没有什么明显症状,能吃能睡,就是不长肉,气血也不足。

广东的那位妹子,从小脾胃就不好,就是土壤一直是贫瘠的状态。要解决土壤贫瘠的问题,要去施肥,而那位妹子用的方法,都是在改善土壤环境,本来应该要补脾的,她却用了健脾的方法,所以没效果。

土壤贫瘠了,就得施肥,也就是补补身子。很多人理解的补身子,就是吃大母鸡,吃鱼吃肉。对吗?不是这么简单的。吃进去的营养,要经过脾胃吸收,才能转化成气血。现在的人,不缺营养,缺的是把营养变成气血的能力。

脾精不足的人,最推荐的方子是小建中汤。

扩展阅读: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个调脾胃补气血的千古名方。这个方子叫小建中汤,建是建立的意思,中是中焦中气,小建中汤是建立恢复中气的意思。脾胃又是气血化生之源,小建中汤帮助人体建立中气之后,气血也会补足。

小建中汤:桂枝15g,白芍30g,生姜15g,大枣4枚,炙甘草10g,饴糖(麦芽糖)50g。

用法:先将前5味正常煎煮,过滤药汁出来,再加麦芽糖溶化后即可服用。调脾胃需要时间较长,为了方便,现在大多数人都是熬成小建中膏来服用。

很多朋友一看这方子就似曾相识,小建中汤跟桂枝汤很像,桂枝汤倍用芍药,然后加了一味麦芽糖。

桂枝汤是万方之祖,桂枝汤在外调营卫,在内可以调阴阳。很显然,桂枝汤用了2倍的芍药,意图是把能量往里收,收到脾胃里去。

桂枝汤是一个五行生化的方子,而小建中汤用了2倍芍药,将靶心移到中焦脾胃,让脾胃源源不断地化生出能量来。再加一味麦芽糖,超甜的麦芽糖大补脾胃,给脾胃的化生提供物质基础。

张仲景的这个方子实在太妙了,妙不可言。我的文字表达能力实在有限,无法将它的精髓描述出来。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调补脾胃的不二良方,针对脾胃虚寒的人最为合适。

还有,建议每天用山药片煮水喝。

第四种,肝郁脾虚证。

你可以理解成:土壤旁边的树太高了,把阳光都遮住了,庄稼长不好。

大多数庄稼都是喜阳的,所以呢,有经验的农夫不会在地里种树,树太高了把阳光遮住了,庄稼就长不好了。

身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脾虚的问题,不要只盯着脾脏看,也可能是肝木克脾土。肝气郁结是因,脾虚是果,这种肝郁脾虚的人,要肝脾同调,最推荐的方子便是:逍遥丸。

扩展阅读:逍遥丸

逍遥丸: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白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用量不写了,大家直接去药店买中成药来服用就行。

逍遥丸主要就2大功效,一个是疏肝,一个是健脾。

先看第一梯队,用柴胡+薄荷+当归+白芍来疏肝养肝。柴胡是疏肝第一药,配合薄荷的升散,帮助肝脏把郁结之气散出去。但是,光疏肝气还不够,还得照顾到肝体,用当归来补肝血,用白芍来补肝阴,这样把肝体和肝用都照顾全面了。

第二梯队,用白术+白茯苓+生姜+炙甘草来健脾。要调肝就得要健脾,因为肝木容易克脾土,只有强壮脾土,才能真正解决肝木的问题。

白术+白茯苓+白芍,称为三白,是健脾祛湿,美容养颜的绝佳组合。然后,配上生姜和炙甘草来温脾胃补中焦,从各个方面来让脾胃强大起来。

方子很简单,思路也很明确,就是围绕肝脏和脾脏,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为人体治病。

大家都知道逍遥丸是一个调肝的药,但是也别忘了,逍遥丸还是一个健脾的药。

第五,气虚下陷证。你可以理解成:土地下沉,庄稼下陷。身体里的气,有升有降,有出有入,升降出入正常,人体就正常。气机下陷,就如同土地陷下去了,庄稼肯定要受到影响的。

气虚下陷的人,通常有这些表现:

1.各种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胸下垂。为什么呢?因为脾气要升起来,脏腑在脾气的升举作用力下,能保持位置固定。而现在中气下陷了,脾气没有力量来升举了,脏腑受重力影响,就会自然往下掉。

2.全身乏力,少气懒言。为什么呢?因为中气不足,脾胃是能量中心,脾胃没有能量了,全身就没有力气。

气虚下陷,应该去补中气,然后把气提上来。

最推荐的是:补中益气汤。

扩展阅读: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组成相对简单,由8味药组成:黄芪18g,人参10g,白术10g,炙甘草5g,酒当归10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

一个方子的核心思想最为重要,补中益气汤的思路是什么呢?我分为3个梯队来解读。

第一梯队,补气四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

这4味补气药几乎把中药里补气最强的都拉过来了,黄芪是补气之长,人参是补气之最,白术是健脾厚土之最,炙甘草镇守中焦。

细心的朋友一看这4味药,就会发现,跟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只差了一味药,把茯苓换成了黄芪。

茯苓基本没有补气作用,把茯苓去掉换成黄芪,那补气的力量迅速增强了。

为什么要去掉茯苓,加入黄芪呢?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考虑到气的作用力,中气在中焦可上可下,茯苓的作用力是向下的,而黄芪的作用力是向上的,这里去掉茯苓换成黄芪,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把中气往上提,把肝气和脾气升起来。

另外,大家再看黄芪用量,黄芪用了18g,是其他药量差不多2倍,在这个方子里,黄芪是绝对的君药。为什么用这么多黄芪?这是黄芪的用量秘诀,20g左右的黄芪有升脾气提肝阳的效果,也就是把中气往上提。

第2梯队,当归来养血润气,陈皮来行气,用来辅佐第一梯队补气药。为什么加当归呢?补气药基本都是比较燥的,像人参、黄芪、白术都是燥的,很多人吃了这样的补气药就会上火,有经验的人就会加些当归,或者麦冬,或者知母来中和,就不会上火了。

李东垣在这里加当归,用的非常巧妙,当归跟黄芪相配,补气的同时也补血,成了气血双补。

为什么加陈皮呢?有经验的中医高手,也懂得在补气方子里加陈皮,陈皮有通行气机的作用,相当于在补气之前先把气机疏通,先通再补,才能补得进去。

总的来说,这个方子里加了当归和陈皮,使得第一梯队的补气药,补而不燥,补而不滞,构思十分巧妙。

第3梯队,用升麻和柴胡升提气机,是整个方子的点睛之笔。这个方子之所以成为经典,升麻和柴胡用得恰到好处,功不可没。

升麻和柴胡放在这里,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气机往上提,补中益气汤的核心思想是把中气补足了然后往上提,李东垣先生把这个中心思想贯彻到底,加了升麻和柴胡进去,如虎添翼,能把肝脾之气提上去。

再回过头来看,补中益气汤的这8味药,用得非常精妙,没有多一味,也没有少一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目的只有一个:补足了中气,然后把中气往上提,故名:补中益气汤。

最后总结一下,脾虚常见的5种类型:

1.脾里有寒的,要散寒温脾,用附子理中丸;

2.脾里有湿的,要祛湿健脾,用苓桂术甘汤;

3.脾精不足的,要去补脾,用小建中汤;

4.肝郁脾虚的,要去疏肝健脾,用逍遥丸;

5.脾虚下陷的,要去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丸。

请问,大家知道自己是哪种类型了吗?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粉丝朋友们的阅读,记得点赞,转发给身边的朋友,收藏起来以后备用,你的每一个点赞,都是给予我前进道路上的一份动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