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粮食*策新路径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府以粮食等重点农产品、相关主产区和优势产区为中心,构建以价格支持*策为基础、直接补贴措施为主体,农业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设为支撑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并不断健全*策体系、加快完善*策操作,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持。从整体上看,2015年粮食*策仍是沿着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和要求,着力处理好*府支持与市场机制、家庭经营与多种经营、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和社会化服务、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立足国内和适度进口等之间的关系。
中国论文
一是*府支持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由于中国农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以及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弱质性、多功能性、外部性等特点,必须加强对农业和粮食的支持保护。专就粮食而言,是战略性产业,一面是国内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一面却是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不断加强,物质服务费用和劳动成本快速上涨、种粮比较收益大幅下滑,加大对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的支持保护至关重要,中央也要求进一步健全粮食支持保护制度,充分调动各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本质即意味着:2014年对粮食生产经营的诸多支持*策仍会延续,并将逐步强化。但不容忽视的是,近年对粮食市场的干预不断加强,市场机制作用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形成市场*策化倾向,引起较多问题。如:成品粮与原粮价格倒挂、加工企业亏损;产区与销区价格倒挂、粮食流通不畅;国内与国际价格倒挂;粮食进口增长和走私增加。粮食主要流向国家*策性收购,储备库存增加、成本和风险随之增长。目标价格补贴*策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这些问题――首先,农民在市场上自由销售产品,有助于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功能,缓解目前的价格倒挂问题,减轻对粮食加工、畜牧养殖及其关联产业的压力;*府不再实施*策性收购,有助于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扭曲,缓解*策性储备大幅增长可能带来的亏损风险;而且,计算目标价格补贴资金时以地区平均产量和平均价格为基准,农户通过市场获得收入取决于自己的产量和价格,促进农民多产粮、种好粮,迫使农民学会利用粮食市场。但从棉花的操作办法看,棉花目标价格补贴60%按种植面积补贴、40%按交售数量补贴,这一点有较大不确定性。关键是棉花的实际交售量,具体数据可能是个谜。农民交售给谁的棉花将会得到补贴?如果“指定”企业,要求指定企业出具销售证明,那么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非常厉害,甚至比临时收储更突出,低于目标价格的棉花只会卖给指定企业,指定企业从中获益而让国家买单,也给非指定企业带来极度不公平的竞争;而且,如何“指定”企业也存在巨大的寻租空间,甚至可能出现指定企业、地方*府等共谋套取补贴资金的行为。如果不指定企业,可以跨区销售,将无法准确地掌握农户的棉花实际销售情况,“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可能使棉花交售数据的完全失真。所以,棉花目标价格补贴的试点方案,操作执行环节问题突出、难以掌控,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如果操作中能及时发现这一问题,2015年极可能进行改革和完善,将按照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有关部门已经表示,2015年目标价格补贴*策暂时不扩围,即意味着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策、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将继续实施。那么,2015年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是否还继续提高?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是否继续维持2014年水平?如果继续提高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国内外价差继续拉大,*策性收储和进口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关联产业发展可能受到冲击,而且会增加今后*策改革的难度。如果不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和农民收入将受到影响。如果从长远发展看,应不再提高临时收储价格,为今后目标价格补贴向油菜籽、食糖等产品扩围做准备;对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的最低收购价格,也要根据市场形势适度减缓提价幅度。
二是处理好家庭经营与多种经营的关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要求。农业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但我国各地发展水平差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差异、农产品差异显著,要坚持集体所有权不动摇,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通过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对此应给予支持,但必须注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能引发的农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倾向。中央反复强调,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但应注意的是,*策支持或补贴的指向不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种身份,必须与他们的实际生产行为挂钩,也应与国家的实际需求相符,这可能将是未来的*策方向。
三是处理好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和社会化服务的关系。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持续数千年。但是,当前伴随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精细耕作大量减少,农业经营和粮食生产“粗放化”趋势明显。今后粮食生产经营更加依靠现代机械装备和现代科学技术,如农业机械、绿色农药、测土施肥、灌溉、良种、生物、信息等技术集成,特别是农业资源利用技术、生态保护技术、防灾减灾技术。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将是解决当前种地农民老龄化、弱质化、兼业化的重要途径。对平原地区和粮食作物,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服务公司、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经营性服务主体,为粮食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农资农机农技全方位服务。推广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问题的关键可能并不是千家万户的农民,而是具有一定知识、技术、资本的专业农民,种养大户或各类能手,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土地分散细碎、小规模经营的普通农户,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显著,农业装备(当前以现代化高效率的大装备为主)也难以充分发挥效益,因而普通农户对技术和设备需求缺乏动力,技术推广难也就不意外了。可能意味着,今后对农业技术装备和社会化服务的*策支持,应对支持的对象做进一步调整。
四是处理好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了满足13亿多人口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我国一直强调农产品国内生产和数量供给,对耕地和水资源进行持续高强度利用,在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快速扩张、供给持续增加的同时,付出了极高的资源环境代价,如耕地污染加重、功能退化,水资源浪费和污染较普遍,农业资源、环境、生态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中央提出了“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对节水灌溉,高效肥有机肥和低*低残留农药使用,测土配方、秸秆还田、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等项目给予补贴;试点农业资源修养生息,如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等项目。这一类*策措施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强。
五是处理好立足国内和适度进口的关系。立足国内基本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也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大*方针――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实践同时也表明,适度进口国外农产品、合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短缺的压力,对中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主要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但也要注意,适度进口应避免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对国内的冲击,适度进口决不能伤害国内粮食的生产能力。为此,一方面要求在进口规模、方式、品种等方面要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另一方面在对国际市场粮食进入国内市场上要有处置措施,建立风险传递“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