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花亿元在*建隼类猛禽繁育中心 疑洗白偷猎
卡塔尔一机构花亿元在*阿勒泰建隼类猛禽繁育中心,疑洗白偷猎交易。
卡塔尔富豪历来有赏玩猛禽猎隼的嗜好,在电影《无人区》中,*渤饰演的盗猎者冒着生命危险偷猎一只“阿拉泰隼”,买家为阿拉伯王子,价值高达100万。
澎湃新闻近日获悉,*阿勒泰将在3年内耗资近亿元建成一个隼类繁育研究中心,投资方为阿拉伯国家卡塔尔的一家机构。此举引发公众对投资方动机的质疑,认为是为非法偷猎交易洗白,有友甚至将其称之为“卡塔尔富豪在*建立的狩猎场”,担忧这样做不仅不利于隼类等猛禽的保护,还会令本已危机四伏的猛禽处境进一步恶化。
*阿勒泰将耗资近亿元建成一个隼类繁育研究中心,投资方为阿拉伯国家卡塔尔的一家机构。
环保组织成员刘慧莉告诉澎湃新闻,这一项目的合理性存在问题,是否涉嫌变相买卖濒危物种尚有争议,在偷猎行为监管不严的情况下,这类项目应该叫停。卡塔尔方投资1500万美元繁育猛禽
据*林业厅官方站发布的消息,7月3日,“*隼类繁育研究中心项目”在阿勒泰市巴里巴盖乡举行开工仪式。这一项目为期3年(2014年-2016年),总投资1500万美元(约9000万人民币),投资方为卡塔尔生态保护与鸟类协会,由其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合作建设。该中心建成后将是中国第一个猛禽繁育研究中心,能“每年繁育200只隼类在中卡两国野外放飞,每年繁育1500只波斑鸨在*境内野外放飞”。
友“北京第八日-野生鸟类摄影”发微博称:“这事儿,感觉像是合法的捕捉驯养猛禽了,这回中国猎隼彻底完了。”“友真自然爱好者”称:“中国*府应该作为卡塔尔鹰猎需求的受害国提出抗议,而不是接纳这笔钱加深盗猎刺激。”“深度*-西锐”称:“卡塔尔人出的钱,有奶就是娘啊!波斑鸨是他们鹰猎的目标,猎隼就不用说了,为了维持他们高贵的品味,大把在*花钱,咱们有关单位欢心鼓舞抢着露脸呢。”
猎隼又名猎鹰、鹞子,是隼类的一种,为大型猛禽,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禁止捕捉和交易。但在一些阿拉伯国家,猎隼是“富人的玩具”,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不少影视作品中,一袭白袍,手擎猎隼是阿拉伯土豪的标配。在阿联酋,猎鹰不仅有护照,还可以随主人买票一同乘坐飞机,其被视为重要的家庭成员。
据财经报道,野外捕获的罕见白色猎隼价格最高可达一亿里亚尔(约170万人民币),人工饲养的猎隼价格约5千里亚尔(约8千人民币)。在利益诱惑下,一些不法分子在中国从事非法捕捉和走私活动,给该物种造成较大威胁。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猛禽救助师张率提供的数据显示,阿拉伯国家每年需要从他国购入6000~8000只猎隼,但出产国的合法出口量是351只(1999年数据),这直接导致中国境内走私行为日趋猖獗。20世纪80年代,*每隔1~3公里就能发现一对猎隼,而2010-2012年的调研显示,在阿尔金山保护区46800km2范围内只记录到4只野生猎隼。被疑打着公益的幌子交易鹰隼
卡塔尔对隼类的庞大需求导致野外隼类数量急剧下降,国际环保组织曾对它施加压力,卡塔尔在其他国家建立繁育中心,增加隼类数量,也有缓解国内市场的需求和环保组织的压力的目的。卡塔尔每年都会检测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猛禽数量,证明其对隼类数量没有非常大的影响和伤害。
*一家研究机构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对澎湃新闻介绍,卡塔尔人非常喜欢玩鹰,对鹰隼有着非常大的需求,其国内有合法的鹰隼交易市场,但本国鹰隼数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以他们在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投资建立过隼类人工繁殖中心,繁育出的隼类偷运走私到卡塔尔市场。英国也有合法的盈利性隼类繁殖中心,专门养殖隼类卖给卡塔尔。
这位学者称,“*这个项目(指隼类繁育研究中心)说是公益性的,如果监管不力,也有可能是打着公益的幌子做类似于巴基斯坦等国繁育中心的事,不说公益这项目走不通。”
上述研究机构的另一科研人员刘成(化名)甚至称,“这个项目就是就是*府打着‘研究’、‘保护’的旗号赚钱,对鹰隼真正的保护应该是改善环境,禁止偷猎,而不是搞什么人工繁育。”
澎湃新闻致电阿勒泰地区林业局,办公室刘姓工作人员回复称,他们确实有参与到此项目中,只是项目最近才开始运作,具体信息需要*林业厅统一发布,他们不能做出回应和解答。但其提供的以及澎湃新闻查到的林业厅均无人接听。
澎湃新闻尝试联系卡塔尔生态保护与鸟类协会,但并未找到相关站和联系方式,卡塔尔驻华大使馆告诉澎湃新闻,将会协助联系,但截至发稿时为止,大使馆尚未回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站和联系方式同样也没有找到,当地查号台告诉澎湃新闻,其登记的已停用。据知情人士透露,*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就是“挂靠在林业厅的一个空壳”。
澎湃新闻从*林业厅官查询到,2011年1月,该协会召开的第四届理事会上,时任*林业厅厅长当选会长。刺激偷猎等五大争议
在隼类面临生存危机时,以人工繁育、野外放飞的手段来增加种群数量,在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成员曾岩看来,这是“对生态最好的帮助”。曾岩告诉澎湃新闻,卡塔尔有着先进的繁育技术,这次合作,能帮助中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但这样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一些动物保护志愿者从合理性、鸟源、偷猎的角度对这一项目提出质疑。争议一:驯养繁殖野生动物是否该叫停?
刘慧莉是环保组织自然大学鸟兽学院的负责人,也是“让候鸟飞”的执行主任,她向澎湃新闻表示,1991年出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施行至今,驯养繁殖是否有利于物种保护和反盗猎仍没有结论,新的法规尚在修订之中。“在*府没有调查好*猛禽生存现状和保证好严格监管偷猎行为的情况下,必须叫停项目”。
而曾岩则认为,既然双方有愿意合作,项目也已经谈了,那没必要反对或叫停。但她同时表示,确实应该建立一个体制,监督繁育中心在种源建立过程中不损害野生种群的生存。争议二:驯养的隼类从哪里来?
根据规划,繁育中心建立后将每年放飞200只隼类。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告诉澎湃新闻,隼类繁殖率低,200只不是个小数目,需要至少400只隼类参与繁殖,再加上生病或驯化过程中死掉的,繁育所需的隼类数量更大。
这批隼类从哪里来?刘慧莉担心来自偷猎分子,这样一来,这笔钱看似在繁育隼类,实际上刺激了偷猎行为,反而危害了隼类的生存。一位参与过项目谈判的知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繁育中心的波斑鸨将从阿拉伯国家的繁育中心引进,但隼类来源何处?该人士表示并不知情。争议三:繁育技术是否到位?
繁育中心的作用是帮助隼类提高繁殖率,但有动物保护人士担心“不要二代没繁育出来,一代抓了一大堆”。对此曾岩坦言,中国目前关于隼类的繁育技术“几乎为零”,只有少数几个机构有野外救护的技术。
会不会出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况?知情人士称,不必担心,一方面繁育中心会安排人员去国外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卡塔尔也有技术人员到*进行指导,卡塔尔的隼类繁育技术在世界前列。卡塔尔的技术到了*有没有可能“水土不服”?马鸣表示*与卡塔尔地域相近,地理环境相似,因此“没有太大问题”。争议四:野外放飞是否会刺激偷猎行为?
即使卡塔尔先进的繁育技术被成功引进*,繁育中心能培育出更多的隼类,但这并不意味着就高枕无忧了。刘慧莉向澎湃新闻表示,*偷猎行为较为严重,她担心如果偷猎行为没有被严格监管,放飞的越多,被偷猎的越多。这一担忧得到马鸣的证实,他介绍称隼类被放生后又被偷猎的例子不少,主要是因为人工繁育的野性不够,比野生的更容易被人类捕捉。
CCTV纪录片频道正在*北塔山拍摄《自然地力量》,其野外专家顾问邢睿告诉澎湃新闻,他们前期探访时发现了金雕和大狂(一种大型隼类)的繁殖巢,7月6日,当他们再次前去准备拍摄时,发现繁殖巢已被偷猎分子全部掏空。邢先生感慨“一个月的拍摄前功尽弃。”在动物保护人士看来,“繁育的同时应该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强栖息地保护或许效率更高些”。争议五:为何要在卡塔尔野外放飞?
繁育中心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卡塔尔生态保护与鸟类协会,而卡塔尔又是中国偷猎分子销售隼类的目的国之一。在刘慧莉看来,当地不仅不该接受这笔钱,反而该作为卡塔尔猎隼需求的受害方提出抗议。
据*林业厅官方站报道,繁育中心每年繁育的200只隼类在中卡两国野外放飞,这引发了动物保护人士更大的疑虑。在中国放飞尚且需要担心被偷猎分子“暗算”,在卡塔尔放飞更不可控了。也有友担心这听上去像是卡塔尔出钱,繁育中心为其捕捉驯养隼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