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排*祛湿的养生思维在大众之中流行,把所有的身体不适几乎都归结为湿气太重,湿*太多,连红豆薏米都变成了祛湿圣品。
但是盲目的去喝红豆薏米水,真的能帮我们把湿气排出去吗?首先这个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并不是所有的体质都适合这样祛湿。
1、红豆(赤豆)薏米水,喝错反而伤脾,体内更湿!
我们平时说的红豆薏米,严谨一些来说是赤豆,比红豆的颜色更暗,形状更长,赤豆味甘性平,利水消肿,如果身体中的津液运行不畅,或是有“坏水”的堆积,只要在赤豆的适用范围中,都可以让这些顺着小便排出去。
薏米味甘性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对于水湿停在体内引起的水肿,或是脾虚湿气重导致的腹胀都有很好的帮助。
我们这么一看,哎,不是正好适合自己吗?又能祛湿,又能消肿,于是就隔三差五喝一喝。而且这两类属于五谷杂粮,这种食养人们觉得对身体无害,更容易接受。
但是很多体质的人,却不适合这样祛湿,反而出现了嗓子不舒服,很干,鼻子眼睛也很干,拉肚子,大便干燥,皮肤变差,大姨妈紊乱等情况。
我身边一位朋友便是,听说这个能祛湿消肿,于是之前的整个夏天隔三差五就用红豆薏米煮水喝。但是夏天过后,她体寒的情况比之前更严重了,便便也不正常,还总是容易渴。
所以红豆薏米这两者的性味都是偏寒的,如果我们体内是偏湿热的,比如很热,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头发皮肤都油油的,小腿经常水肿,按下去有坑,这种体质的朋友可以适量喝红豆薏米,能起到祛湿消肿的作用,而且薏米一定要炒熟再煮,能去除一部分寒性。
但如果本身体质就偏寒,脾胃也是虚寒的类型,单用薏米或是煮红豆薏米来说,身体就吃不消了,很容易把脾阳损伤了,营养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运化,体内的阳气衰弱,那么湿气会更加肆无忌惮。
在《本草害利》中,对这两者的翻面效果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赤小豆:“最渗津液,久服令人枯燥,肌瘦身重……病已即去,勿过剂也。”
薏苡仁:“此除湿燥脾之药,凡病患大便燥结,小水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妊妇禁用。”
通俗来说,就是赤豆可以把体内停留的水湿通过排尿痛痛快快地排出去,但是同时会扰动体内的津液,导致津液的流失,所以我们就容易皮肤干,口干舌燥,便秘,五心烦热等,这种虚火和体内津液下降有直接的关系。
薏米直接拿来煮是会伤脾胃的,要提前炒一下,祛除寒性,因为脾胃本来就是运化湿气的,如果脾胃受损,那祛湿不但没了效果,还会更湿,即使是体质湿热的朋友,也要注意这点。
所以红豆薏米这款经典的祛湿圣品,吃的时候讲究也不少,总结一下,适合湿热体质,脾胃虚寒者不要轻易食用;薏米要炒熟以后再煮粥煲汤或是泡水;
煮的时候不要加大米,直接煮这两种食材,因为加了大米反而给自己身体带来更多的湿气,因为薏米赤豆本身是不含湿气的,怎么熬煮都不会浓稠,汤很清,我们靠这种清的性质祛除湿气。
而大米长在水中,本身就有湿气,湿性粘稠,加入大米的粥一定很粘稠,虽然味道更好,但是把祛湿的效果都抵消掉了。
以及孕妇虽然容易下半身水肿,但是不要用薏米,对宝宝有危害哦。我们在煮的时候,一定要适合自己的体质,适量去喝。
2、艾灸汗蒸过度,损阳伤阴,湿邪更盛!
除了红豆薏米,我们用的最多的方法还有汗蒸和艾灸,每次汗蒸完或是艾灸后都大汗淋漓,感觉出了好多汗,自认为把湿气排出来了,还能排*,于是就隔三差五去汗蒸或是艾灸。
但殊不知,这样频繁的大汗淋漓,祛除的不光是湿气,还有我们的津液,对于身体来说,有些伤精耗气了。
经常频繁汗蒸或艾灸的朋友,是不是后面会出现心悸乏力,口干舌燥,姨妈减少等问题,感觉身体更怕冷或是更虚了,也不太抗冻。
俗话说汗血同源,阳加于阴谓之汗,我们这样频繁大量出汗,不光耗损了气血,津液,精血同时还消耗了大量的阳气,因为我们排汗是需要阳气的推动,让毛孔打开,汗液透出体表,实现出汗的功能。
所以不能觉得艾灸或是汗蒸有效,就隔三差五去做,尤其是本来就气血亏虚,身体虚弱,体质差,经常熬夜,长期劳累的人,这种损耗过度的祛湿方式,更不适合大家!
我们偶尔去汗蒸一下,发发汗,或是轻微的艾灸几个部位这个完全没有问题,但是那种重度的火疗,或是直接督脉灸,非常考验人的体质,搞不好会弄巧成拙,让身体越来越虚,湿气是去掉了一部分,但是是损耗自身津液和精血的前提下,还是不提倡的。
体虚体寒湿气重怎么办?
那么咱们这些体寒体虚的朋友,要怎么做才能祛湿不伤身呢?既然用不了太凉的红豆薏米,又不能频繁去汗蒸艾灸,偶尔做一次效果也不明显,那总不能让湿气一直在体内肆无忌惮,越积越多。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湿气的源头在哪,才能对症祛湿,不能说一味去吃祛湿的东西或是盲目追求排汗,湿邪内聚,主要源头在于我们的脾胃,脾生痰,也是运化水湿的脏腑,我们很多人湿气重,就是脾的运化出现了问题,该排出去的水湿排不掉,每天都囤积在体内,日积月累,就越来越湿了。
所以要在平时就注意把脾胃养起来,不吃寒凉,不给身体“加湿”,温阳化湿,温和祛湿。
少吃寒凉
我们体内的湿气,很大一部分都是吃出来的。经常三餐不规律,吃饭狼吞虎咽,饥一顿饱一顿,这些对脾胃的伤害都极大,脾胃长期处于这种伤害下,就很容易运化失调,导致体内水湿排不出去。
在加上近年来,人们对于鱼生、刺身、沙拉、凉拌菜,都爱不释“口”,这类食物温度偏低,很容易给脾胃中带去寒湿,从而诱发脾胃问题,引起积滞。
再者,像是冰西瓜,冰牛奶,冰啤酒,以及各种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食物饮料,拿起来就吃,不光带着自身的寒性,还把冰箱这股冷气给吃进肚子里了。
还有一些凉性的蔬果如梨子,猕猴桃,西瓜,*瓜等,都会带有很大的寒性,经常吃果蔬也容易让体内湿气加重。
还有就是我们吃的一些肥甘厚腻以及黏腻的食物,像是肉类,炸鸡,粽子,元宵等,这些黏腻厚腻的食物,会很难消化,容易引起脾胃的食积,导致痰湿内生。
所以我们平时饮食要注意,这些食物少吃一些,不要拿水果当饭吃,也要拿起冰箱里的饮料就喝,寒凉食物吃多了,体内湿气是不可避免的。还会把脾胃吃坏,湿气越来越重。
不给身体“加湿”
这一点和我们的不良习惯有关,除了饮食不当以外,很多人还总是懒得动,总是喜欢坐着躺着,宅在家里,动能升阳,阳能遏湿,我们体内的阳气不足,就容易湿气重,平时要多动一动,下面这个祛湿的小运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一做。
揉脐腹
动作:两掌相叠,以肚脐为中心,做顺时针按揉。速度要柔缓,用力要均匀。
推少腹
动作:两掌从两肋乳根处开始,从上到下推向小腹,掌根用力,反复推摩。
摩脘腹
动作:两掌相叠从胸口开始,向小腹摩运。然后两掌分开,沿腹股沟向两侧摩运,再沿两肋向上,经乳根到达胸口。按照环形路径,反复几十次。
揉腹侧
动作:用手掌在两侧腹部顺时针按揉,速度要柔缓,约做30次,感到腹部两侧温暖舒适为宜。
这一组动作,可以把积聚在腹部的水湿浊物给揉散揉开,这些淤结花开了阳气更容易补进去,湿气更容易排出来。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改掉大汗淋漓后马上洗澡,洗完头发以后不及时吹干,顶着湿发出门或是睡觉。总是露肚脐,露后腰,露脚踝等,这些不良习惯都会让我们体内的湿气加重。
湿邪就像是水池中的水一样,我们排湿不光要把地漏疏通打开,把水流出去,还要注意把水龙头关掉,不然一边排湿一边往里加湿,那湿气永远排不干净。
温阳祛湿,不伤脾胃
上面两点都是从源头遏制住湿气的产生,那么对于我们体内已经有了很重湿气的朋友要怎么祛湿呢?
老师当时跟我是这样说的,我们体内的湿气一直去不掉,还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体内的阳气,尤其是脾阳太弱了,没有制衡水湿的能力。
与其用这种外来的性寒性凉之物去排湿,倒是不如利用阳气,把脾胃的阳气补足,让它去运化水湿,或是把脾胃养好,让它去更好的工作祛湿,这样对于脾胃虚寒也好,体寒之人也罢,也不会损伤脾胃,反而脾胃会越来越好。
那么如何把脾阳补上来,以及如何让脾胃更好地去工作,运化水湿呢?
补脾阳,建议我们吃一些温阳祛湿的食物,像是生姜就是很好的选择,它是家家户户做菜都不能缺少的调味品,而且又很廉价,人人都能吃得起。
姜性微温,味辛,可以温暖我们的脾胃,祛除身体中的寒湿气,吃姜后很多人会出汗,这样也能帮助排出我们体内的*素和湿气,增加血液循环。这种微微发汗和汗蒸艾灸的大汗淋漓不一样,不用担心过度耗损体内的气。
我们在吃姜时要注意,一般姜分为生姜和干姜两大类,生姜行散的能力更强,干姜温热的能力更强。我们体内,脾胃内湿寒重的,建议用生姜,这股行散能力,能把湿气和寒气发散出来,再把脾阳给提升上来。
而生姜的吃法也很多,分享两款最容易储存,吃起来方便的吃姜方法。
姜打粉
姜打粉的用途很广泛,既能泡水喝,又能炖肉炖菜的时候加进去吃,还能泡脚用,在超市经常能看到姜粉的身影,不过姜的原材料非常重要,姜一定要用好姜,不要用那种放了很久干干巴巴的姜,作用都流失了。
做法:姜洗净控干水分,把姜片切薄,尽量均匀,切好的姜片,均匀地放在透气的工具上,放在阳台上晒干,嫌慢的话用空气炸锅或是烤箱烘干都行,给晒的没有水分时,就可以用料理机打碎成粉了,打碎的姜粉过筛,再晾一会,之后装进玻璃瓶里保存。
像平时泡脚撒点,去寒湿;或是在蔬菜,粥里拌点吃,提味;和蜂蜜,红糖泡着水喝,暖身又驱寒;还可以外敷,用姜粉和面粉按照1:1的比例调成糊状,摊在宣纸上,敷在发凉的关节部位,10~15分钟,祛寒湿。
醋泡姜
担心吃姜上火的朋友,可以选择醋泡姜,姜性温热,在四气五味里边姜是热性的,但用醋泡过的生姜,可以借助醋的收敛作用,把生姜的发散和温暖作用发挥得很好,同时又收敛了姜辛辣燥热的性质,让它变得平和起来。
醋泡姜,又名还*汤,不仅能够驱寒排湿,还能养护我们的脾胃,提升体内的阳气,我们百岁国医大师路志正,每天必吃的就是醋泡姜,一吃就是40多年,如今身子骨硬朗,还参加了养生节目,将这个方法分享给了热爱养生的朋友们。
醋泡姜的做法也不难,人人都能学会。
准备:生姜(嫩姜)、陈醋(米醋也行)、盐、糖(调味,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是否加糖)
做法:生姜洗净,晾干,切薄片,更好腌入味,姜皮不用去;切好的姜片放进玻璃瓶中,把醋倒进去,瓶子一定要干净干燥,不能有油啊水啊,不然容易变质,醋没过姜片,加点盐,糖,放入冰箱冷藏,差不多过个3~5天就可以吃了。
每天早上吃3片,也不用多吃,3片足矣,早上7~9点是胃经当令,有助于升发胃气,增进食欲,每天都吃,长期食用,尤其是脾胃里总觉得有寒气的,腹泻拉肚子的,都坚持吃姜,慢慢身体就舒服了,阳气也足了,湿气也没了。
如果懒得自己动手烹制,可以试试这款用铜陵白姜制作的醋泡姜,鲜嫩脆爽,无添加,地地道道的自然食品。
配料有有白姜、食醋、白砂糖、食盐和纯净水,全程手作,最大限度保留了姜的鲜嫩营养。
里面最独特的要数这个铜陵产的白姜,在当地很多人拿这种新鲜的白姜当水果吃,用它做的醋泡姜,更鲜更嫩,味道更好,不会那么呛嗓子,辣味也没有那么重,再加上地道的山西老陈醋,醋是酸的,有收敛作用,可以收敛一部分姜的辛热之性,吃完也不容易上火,而且还能中和掉一部分辣味。
入口脆嫩多汁,没有那些渣滓纤维,吃着口感也更好,而且吗,没有杂七杂八的添加剂改变味道,吃的就是地道的姜味,酸中带辣,辣中带着一丝丝甜。
在口中咀嚼咽下,能从喉咙一路暖到我们的胃里,特别舒服,我们吃姜的时候,尽量选择在早上吃,晚上就不要吃了,早上吃更能够振奋我们的脾阳,促进其升发,对温补脾胃的阳气也有帮助。
这款醋泡姜是我们在铜陵当地,经过众多试吃,走访后挑选出来的,有陈醋和酱汁两个口味,良心手作,如果不能吃甜的朋友也可以选择酱汁口味,不含糖。
喜欢吃姜的朋友,醋泡姜想必一定不会让你失望,但是如果不喜欢吃姜的人,或是经常外出出差,没法办经常吃到那要怎么办呢?我们也可以选择这种可以随身携带的小糕点,同样也可以健脾祛湿,主要是能把我们脾胃调养好。
八珍糕
这款八珍糕可不简单,是自古就有的健脾名方,是被记录在案的,是明朝的皇帝皇子,清朝的乾隆慈禧都吃过的食养糕点,最初由御医陈实功为了明代皇子研究出来的。
配料为*参(或人参)、白术、茯苓、薏米、莲子肉、芡实、山药和白扁豆。把这些食材共同研磨成细粉,加上白糖和水,做成糕点蒸熟,酌量食用,这个糕点不光当时皇帝皇子们食用,连陈实功也是日日都在食用。
*参(人参)是补中益气的,性味平和,一般用到30克左右;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在八珍糕里与*参协同“作战”,共同滋补脾阳,一般也是用到30克。
茯苓是祛湿的,还兼有补脾之效,可以把这些水湿从我们的小便泄出。薏苡仁健脾利水,与茯苓搭配每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升一降一起用力,我们体内的气息就运转起来了。
茯苓和薏苡仁是祛湿最好的食材。如果舌苔很厚,薏苡仁的量用克左右;如果舌苔薄,用50克左右就可以了。但薏米一定要炒熟,我们也不用过多担心薏米的寒性,因为在这个方子中,还有中和寒性的热性食材,像是人参等。
莲子肉清心醒脾,补中养神;芡实是收敛的,补脾止泻,帮我们把这些补进去的都给固住,不流失;山药健脾益气,这三味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补脾的同时,有收涩的作用,一般也是各50克。
最后白扁豆补脾和中,通常用到30克。
制作方法也简单,把上述食材打磨成粉,混入面粉、鸡蛋和白糖,加水揉成面团,用模具压出形状后,上锅蒸熟即可,软糯香甜,带有淡淡果实的香味。
如果懒得自己烹制,也可以试试这款更适合咱们现代人体质的升级版八珍糕,又多位国医大师调配食材和比例,光是食材的配比和替换,就试了几十次,为的就是研制出这么一款适合大众的糕点。
配料有小麦粉、莲子、薏米、山楂、鸡内金、麦芽、茯苓、山药、砂仁、陈皮、白扁豆、人参、鸡蛋、食用植物油、麦芽糖醇液。不含蔗糖,即使不能吃甜的朋友也能安心食用。
鸡内金是疏通的,也可以理解为把脾胃内的湿浊疏通开;山楂是化瘀消积的,尤其是食积方面,用山楂非常适合,还能增进食欲。
麦芽是行气的,砂仁辛香温散,有化湿的作用,尤其是中焦脾胃的湿浊,可以温理脾胃的滞气。
食材丰富,搭配恰当,别看这一块糕点不大,营养着实丰富,而且这些食材都没有被深度加工,只是简单的打成粉后,加工制成,全程手工制糕哦,而且也没有经过高温烘焙,低温烘焙可以完好地锁住了其中的养分。
一口咬下去,酥酥的,而且也不是那种干的掉渣,噎人的糕点,满满的天然果实香和蛋香,吃的时候细嚼慢咽,细细品味,也有助于脾胃吸收。每天吃上2~3块,饭前饭后都可以吃哦。
所以通过健脾来祛湿,更适合咱们体寒体质虚弱的朋友,这样不但不会伤到脾胃,还有利于脾胃的调养,所以别再不分体质的只知道红豆薏米啦,祛湿的方法有很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