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兴起对都市报副刊形成冲击 海量信息带来压力
络语境下都市报副刊发展研究
我国报纸副刊出现于清末,当时称为“附张”或“副张”。1921年《晨报》改版时将第七版定名为“晨报副刊”,“副刊”一词由此而来,并一直沿用至今。但对于什么是副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副刊是文艺性的,应该将非文艺性的专门版面称为“专刊”,副刊和专刊是并列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副刊是报纸新闻、评论、广告之外的一切版面,专刊是副刊中的一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副刊是新闻版面的补充和延伸,新闻性是它的第一个本质属性。本文所讨论的副刊,是指除新闻、评论、广告之外的所有版面。
近百年来,我国报纸的副刊贴近百姓生活、服务市民需要,被读者昵称为专登“豆腐块儿”文章的“报屁股”。虽然其关注度不如刊登新闻的“正刊”,但诚如著名报人赵超构所说:“新闻是报纸的灵*,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百余年的副刊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无数感人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都市报副刊的发展现状
报纸副刊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个特殊报业现象,从第一份正式副刊创刊到现在,中国报纸副刊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道路。而作为市民生活“居家必备”的都市报副刊,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传播先进思想,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在带给读者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带给读者一份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但随着互联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读者对都市报副刊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都市报副刊看似繁荣的表象下掩藏着许许多多结构性的问题,可谓“喜忧参半”。
所谓喜,是指从数量看,都市报副刊不断增加,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的都市报副刊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文艺副刊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从周末版、社会纪实、大特写,到各种服务类知识类的专刊、金页,副刊的种类越来越多,副刊的功能定位越来越细,副刊的版面也越来越丰富。
所谓忧,是指从内容看,文艺副刊持续走向衰落。以《人民》为例,它一般由新闻、副刊、专刊、广告4个板块组成。1995年1月1日由8版扩展到12版,2003年1月1日扩展到16版,但在整体版面不断增长下,文艺副刊版面却在不断下降。再从编排看,多了文章,少了文化。虽然满街都是报纸,满版都是文章,可精神食粮有多少,只有我们自己心知肚明。正因如此,有学者提出,现在虽然报纸“厚”了,但对读者却“薄”了。“减副”又要扩版,在新闻触角相对受到限制的现实背景下,“读图时代”又应运而生,文不够,图来凑,读图时代成“多图时代”甚至“滥图时代”,读者只能厚报薄读、超薄阅读。
二、络兴起对都市报副刊的冲击
都市报副刊的种种现状,与互联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我们不可将两者画上等号,但络对都市报副刊的影响着实不容小觑。
其一,络海量的信息给副刊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几十个版甚至上百个版的都市报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但就信息量而言,副刊同互联相比仍是九牛一毛。从文学艺术到衣食住行,不仅专题站、专题栏目笔笔皆是,相关的页更是数以千计。只要你点开一篇文章,就可以通过动态链接链接到几篇、甚至几十篇文章,而这些文章中的每一篇文章又链接很多篇文章。海量的信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蛛,每篇文章就是“”上的一个节点,只要找到一个节点,就可以顺着动态链接这条“线”,找到无数个“节点”,找到上百条甚至上千条相关信息。
其二,络良好的互动性也给副刊带来巨大的冲击。络的一大优势在于良好的互动性,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还可以对文章加以评论分析,还可以对别人的评析进行再评析,甚至还可以在线参与作者讨论,具有极强的互动性。而报纸副刊由于传播媒介的制约,与络相比在与读者互动方面存在先天的缺陷。虽然各家报纸副刊尝试通过各种举措不断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但是“我编你读”的总体格局没有根本的改变。
其三,Web2.0开启的新传播模式对副刊构成了严重的挑战。Web2.0开启了互联的“我”时代,从博客到播客再到微博,千百万读者成为了传播的主体。通过电脑和手机,全国4亿多民在互联上发表作品,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经验。不仅信息是海量的,传播形式更是五彩缤纷,多种多样,民可以在自己私人的平台上,用一种私语化方式随心所欲地传播信息。对受众而言,web2.0时代是一个彰显个性的、以“我”为主的时代。
三、都市报副刊在络时代发展的机遇
随着络的兴起和传媒竞争的加剧,都市报副刊在面临着严峻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厘清现状、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都市报副刊的发展势必将迎来柳暗花明的全新局面。
一方面,信息量少也是一种优势。络媒体在信息量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这种优势也常常成为其劣势。民们在互联上冲浪最头痛两件事情:一方面由于信息过大,民常常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特别是某些搜索引擎推出竞价排名一类的服务后,大量商业性信息占据检索页面,对读者有用的信息往往被排挤到很后的位置,民检索信息较原来更为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互联上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民常常被虚假信息误导。虚假信息一直是困扰互联发展的一大顽疾,民在浏览页时,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甄别信息的真伪。
另一方面,互联给副刊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媒介融合是未来传媒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国外《华尔街》、《纽约时报》等传统主流大报甚至已经停止发行纸质版,只发行络版。络版的报纸在保留纸质报纸优势的同时,将互联的种种便利融入其中,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国内虽然还没有报纸停止发行纸质版,但是大多数报纸已经开始出版电子版。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报纸的络版仍停留只能刊发文字、图片的初级阶段,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络版的报纸必将成为一个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平台。
四、络语境下都市报副刊的发展策略
(1)从“内容为王”到“读者为王”。过去办报强调“内容为王”,在“传者—受众”的双向关系中,工作重心放在报社、放在身上,其本质还是突出报纸对受众的“引导”,强调报纸的宣传属性。随着报纸改制的不断深入,读者决定着一份报纸,特别是都市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办好副刊首先应该转换思路,树立“读者为王”的意识,重视报纸的商品属性。们必须主动去了解读者想要什么,主动与读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读者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副刊的中,不能关起门来办副刊。
(2)明确定位,突出特色。随着“报纸杂志化”思路的提出,各类副刊齐头并进,从文学到旅游,从房市到汽车,可谓五花八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很多报纸的副刊都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成为面目相近的“大副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地方性报纸的副刊,这种“大而全”的现象越明显,由于这些报纸自身实力有限,副刊的大部分内容只能靠转载,或粗糙加工其它媒体的相关报道,这种宁滥勿缺的办报方式把副刊带入了千篇一律的尴尬境地。
(3)重视策划。《新周刊》总主笔闫肖锋曾写过一篇题为《杂志是策划者生存的游戏》的文章,详细地分析了策划对杂志发展的重要性,杂志化的副刊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红海”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精心的策划是关键!副刊策划应该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所谓天时是指策划应该具有“时效性”,不仅要紧盯重大节日,还应该注意气候、环境等因素,比如连续几天持续高温,就应该围绕“清凉”展开策划,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组稿,让读者在炎炎烈日中能获得一丝温馨与惬意。所谓地利是指策划应该具有“接近性”,围绕城市交通、市民出行等方面展开,给市民上下班、乘坐公交等提供便利。
(4)积极与读者互动,不断总结经验。副刊办得好不好,读者说了算。很多副刊喜欢“拍脑袋”策划,不注重与读者沟通,选题、组稿全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以往经验。时代在变,读者的需求也一直在变,的主观意愿和读者的实际需要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一名优秀的副刊应该学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读者的想法,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副刊工作。
此外,副刊们还应该通过撰写总结报告、定期召开部门总结会等形式,不断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不断将这些经验和教训系统化、理论化,这样的总结工作势必会给副刊带来巨大的好处。
太原晚报副刊部主任 董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