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齐芳是北京望京街道花家地西里社区的一位居民。12月1日晚,她所居住的楼栋三年来第一次出现新冠感染者。半个月前,“二十条”措施发布后,全国疫情防控走向精准化,在报告阳性的住宅区,不再以小区为最小封控单元,改以单元、楼栋封控。
如今,按最新通知,只有感染者楼上楼下、左右邻居需要封控,这是一种被称为“十字花”型的隔离方案;其余住户需要进行24小时临时封控,这期间居委会给大家发了抗原试剂盒,全部自测阴性就解除封控。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北京一些社区,被判定为“十字花”的密接群体可以不再被转运进行集中隔离,部分社区的老人、孕妇等特殊群体的阳性患者也可以选择居家隔离;在一些小区,基层管理者则表示,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感染者可本着自愿原则居家。
在很多地区或国家,占绝大多数的轻症或者无症状感染者居家健康监测和康复,都是保证医疗系统能顺利运转的关键措施。
不过,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强调,感染者居家并不简单,它非常考验社区医疗服务可及性、病人分流与转运、医疗资源分配等一系列能力,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额外的伤害甚至死亡事件。
9月1日,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处小区,工作人员分楼栋为居民测核酸。图/人民视觉
居家隔离扩容:
从密接者到部分感染者
关于隔离者范围的划定,一直都是疫情中非常重要的决策,因为它要在疫情外溢风险控制与有限的医疗资源分配间寻找平衡。
“二十条”之后,居家隔离纳入的人群范围逐步扩大。11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和《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健康监测指南》。根据这两个指南,密接中的特殊人群、解除集中隔离后的密接人员和入境人员、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进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据了解,在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多个社区,孕妇、照护儿童的父母、不愿集中隔离的轻症感染者等群体,如果社区研判后,认定其居住环境达到隔离场所标准,与居民沟通后可居家隔离。
12月2日,在北京朝阳区某社区,当《中国新闻周刊》问及按照最新规定,感染者是居家隔离还是转运时,社区防疫人员表示,“本着自愿原则,符合居家隔离条件就可以选择居家”。关于符合居家隔离的具体条件,对方回答,至少需要家里能保证单人单间、独立卫生间,最好是独自居住。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是参加11月30日国家卫建委座谈会的八名专家之一。他在12月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当前,医院的医疗收治资源很容易达到极限。此时,对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必须得做的;如果将来疫情进一步发展,规模更大,可能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进行居家隔离是必要的。
病毒学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2月初~4月份香港第五波疫情蔓延期间,起初特区政府是在不得已情况下允许感染者居家隔离的,到后来才慢慢将居家隔离变为比较明确的、默认的做法。“回头来看,有分类、有计划的感染者居家隔离能够帮助疫情平缓下来。”
新加坡卫生部的“新冠”网站界面,将来访者分为四类:“我感觉不适”“我感觉良好或者经评估症状温和”“我是密切接触者”“我不确定我该怎么做”。
其中,“感觉不适”者,可会见医生或预约远程医生咨询等;而“感觉良好或者经评估症状温和”者适用于如下方案:需自我隔离3天,然后根据疫苗接种和年龄情况,满足一定要求时恢复活动。很高疫苗接种率之下,新加坡的绝大多数新发感染者属于第二种情况。
流行病学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越来越成为医学上称之为“条件致病”的一种病毒。也就是说,它在多数人体内引起的感染将是一时性的,对身体的损害很微弱或者几乎没有影响,只有感染者在患有慢性病、免疫力低下时和年迈者等人感染才能引起一些症状或者较严重的症状。
陆蒙吉指出,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强弱,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不一样的,关键是有没有接种疫苗、自身健康情况如何等。从新加坡、德国等地的情况来看,疫苗接种都是居家隔离方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这是大多数人能够在疫情冲击中不需要入院治疗、安全居家隔离的关键措施。
一位在英国留学的22岁中国学生10月8日抗原自测阳性,之后居家隔离,抗原结果三天后转阴。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在国内接种了三针新冠疫苗,感染后,第一天晚上发烧,感到头晕、发冷并且嗓子疼,吃了两片退烧药后开始大量出汗。第二天就退烧了,但还是比较虚弱,伴随嗓子疼,并开始咳嗽,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天;第四天开始好转,疼痛度减少,但是依然咳嗽,基本四五天就痊愈了。
12月3日,在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通报,本轮疫情至今,广州市累计已报告本土感染者16.71万例,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例,占比1.04%,均为无症状或轻型患者。
中国目前为3~17岁儿童提供基础接种,但3岁以下幼儿尚不属于新冠疫苗接种人群。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主任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徐翼介绍,儿童属于新冠易感人群,但家长不必过分担心。一方面,儿童感染新冠后临床症状比较轻,3~5天就能恢复,症状以发热、咳嗽、腹泻、呕吐为主,发生肺炎和重症概率比成人还低;另一方面,婴幼儿活动范围小,暴露风险也比较小。
美国梅奥诊所10月21日在其网站更新的科普文章亦指出,虽然儿童与成人一样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但儿童患重症的可能性比成人要低。年8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因为儿童鼻内上皮及免疫细胞在侦测病毒时较有准备,所以儿童比成人有更强的早期免疫应答,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何儿童感染后重症风险较低。
11月27日,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无症状感染者来说,大多数人是愿意居家观察的。不过,家有老人、病人或即将参加考试、有重要工作待处理的同小区居民,也许会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能够做到精准,一家一策、一人一策,阳性人员居家隔离是可以考虑的。
9月2日,四川成都市全员核酸检测期间,一小区的住户在阳台休息。图/人民视觉
个人该做哪些准备?
若阳性居家,最理想的居住环境,金冬雁说,是有单独的房间和卫浴,如果没有单独卫浴,在感染者使用后,马上倒消毒水也可以避免病毒传播。根据官方《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居家隔离期间,需要保持家居通风;在相对独立的隔离室外放置桌凳,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的交接处;做好环境消毒。
南北通透的房间是比较理想的,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气溶胶实验室负责人要茂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卫生间是一个防控重点,因感染者在卫生间时通常会摘掉口罩进行一些清洁活动,排出病毒,感染者最好在使用过卫生间后进行消杀。
个人要做的准备方面,姜庆五特别强调,感染后短时间的发烧是最常见的症状,因此,他建议,应储备退烧药一类的非处方药,这样轻症或者无症状感染者可以自行康复,医院。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感染病专家唐小平指出,如果市民想在家里储备药物,按缓解普通感冒症状的药物来准备就可以。
鉴于新冠感染后,对于多数人来说,主要以发烧、咽痛、咳嗽等症状为主,医院一位呼吸科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无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可以服用一些退热药物,比如乐松、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少部分患者咳嗽时间稍微长一些,也可以考虑口服一些止咳的药物。
12月1日起,广州市民到药店购药,包括购买《疫情期间需登记报告药品目录》内的37类药品,不再查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多个城市也放松了对“四类药品”,即退烧、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类药品购买政策。北京市从12月3日起,市民通过互联网平台或本市药店购买“四类药品”不再需要实名登记。
根据官方11月19日发布的《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非单独居住者,其日常生活、用餐尽量限制在隔离房间内,其他人员不进入隔离房间。离开隔离房间时要戴口罩,与其他家庭成员必须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如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为哺乳期母亲,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摘戴口罩等,应当洗手或手消毒;保持家庭通风。
此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要注意对个人使用的物品、接触过的家庭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比如,门把手、开关、热水壶、坐便器等日常可能接触使用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mg/L~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后用清水洗净,每天至少1次。
家庭成员间,感染者面临的风险不同,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居家隔离。比如,根据香港规定,家庭成员当中有5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28孕周以上的孕妇、免疫功能低下感染者,如不能进行健康监测,或者不能在症状恶化时寻求医疗服务,则不建议进行居家隔离。根据新加坡最新规定,80岁及以上部分接种或未接种疫苗者;3个月以下的儿童;孕36周及以上的孕妇;有妊娠并发症或伴有癌症、免疫低下等医疗状况的孕妇等不被纳入居家康复计划。
冯子健建议,如果家里人员多,居住条件也比较差,可以选择集中隔离,特别是对于那些家里有高危的家庭成员,比如高龄老人、严重的慢性病患者,还有一些没有打过疫苗的、疫苗次数不够的成员,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医院,有利于最大程度保护家庭成员。
最新科学知识,是划分人群风险的关键依据。根据对病毒和流行病学的最新科学进展,新加坡卫生部门持续、动态调整居家康复者的范畴。最初,新加坡居家康复计划仅限于完成两针疫苗接种的50岁以下新冠感染者;5岁以上但无症状或轻症的儿童,医院评估后若符合一定居住条件可居家康复。不过,今年10月25日起,新加坡将孕36周以内孕妇、3个月以上至1岁以下这两类感染者群体纳入居家康复人群。
如何避免被邻居感染?
家庭之外,针对居家隔离,还有一系列问题亟待细化的方案。比如,如何根据楼宇的特点确定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提出,需要通过专业人员评估社区环境、家庭通风下水条件等,确保周围是安全的,现实是没有可靠的评估方法,很多社区也做不到这一点。
在北京市房山区某小区,11月21日出现一例感染者。有居民反映,医院容量有限,社区工作人员没有将感染者转运集中隔离,使得小区后来又接连出现两例感染者,封控时间不断延长,引起了居民们的不满。有小区居民认为,“确诊的人不拉走,上下共用水道的人都有可能被传染。”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11月开始的这一轮北京疫情中,近来,很多小区的封控措施进一步缩小范围,采用“十字花”隔离方案。11月30日,北京丰台区方庄街道紫芳园社区的一则通知中写道:根据最新政策调整,现只对确诊病例同层、及上下层各一户按照高风险区进行封控,上下层其他住户即时解封。
之所以采用这种隔离方案,有公卫专家指出,是因为同楼层居民存在同时空交集的可能性,而同列居民共用下水、烟道,也可能造成传播风险。造成这种传播风险的背后,是新冠的气溶胶传播。
关于新冠的气溶胶传播担忧,也是很多人反对确诊邻居居家隔离的重要原因之一。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气溶胶可携带新冠病毒,并悬浮在空气中,能够随空气流动至一米之外。
不过,香港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室内空气和流体力学专家李玉国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即便有的居民楼共用卫生间和厨房排气管道,因排风管道造成的社区气溶胶传播还没有得以证实。在香港,金冬雁指出,其实只有几种特殊的、老式的楼宇结构被证实可能具有上下楼层病毒传播的风险,比如,粪渠和地漏取风口是同一个通道。
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