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士兵:为了不再成为被废掉的生命
作者:单士兵“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这是陶行知许多年前在太平洋会议中听到的警句。说这句话的人,叫劳耳。被这句话击穿的陶行知,随后写下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中国的人命》。因为陶行知这篇文章,许多年来,我一直清晰记得劳耳的那句话。每次在内心念叨,总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在我看来,所谓“废掉的生命”,大抵有两种,一种是人的“非正常死 亡”,还有一种则是精神层面的“废掉”,即尽管还活着,但已陷于麻木而没有起码自醒。后者是个相对抽象的命题,我就先从前者说起。如今一说到人的非正常死亡,就会想起汶川地震来。那数万的生命殒灭,是令人永远痛彻心扉的事。其中,最令人悸动的,则莫过于那些未成年孩子的凄惨死状。至今我犹记得,无数孩子的脸上,是斑驳的泥巴,是模糊的血迹,却也掩蔽不去对生命的留恋,对苦难的挣扎。现在时间已经是地震300多天后,他们中却仍有太多是“没有名字的人”。只是,一个讲求对生命尊重的文明时代,不应该对这些消逝的生命安 之若素。前些天的两会上,就有代表特别提出公布汶川学生死亡人数的要求,官方的回应则是仍需要漫久等待。此时,中国在艰难努力地走向公民社会,其中最重要的表征,就体现在以民间行动诠释公共精神、生命伦理与民族情怀。民间自有真情在。最近,民间人士艾未未和他的同事以实地走访和络收集等方式,调查并公布了1790位遇难学生的详细名单。他们近期还将联合100位志愿者深入地震灾区,全面调查核实遇难学生情况,在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予以公布。(3月19日《财经》)这意味着,围绕着汶川地震调查的民间力量,正在进一步发育壮大。在我看来,这不仅仅在于尊重逝者生命,更是一种坚韧的自救。就像艾未未所说,有些“槛”是迈不过去的。地震中遇难学生的情况、学校等公共建筑质量问题的调查处理,这都关乎基本的国家正义,是国家的良心和基础。然而,太多的民意诉求却久久等不来官方回应,公众只能在暗夜中念想着无数死去的没有名字的孩子,在内心叩问他们到底是不是倒在了那些“疑似豆腐渣工程”之中。以艾未未为代表的民间人士,则是一群由念想与叩问走向行动与求证的人。民间,就在于蓝天之下,大地之上。在民间守望,远山更远,青草更青。这样的民间行动,实际上就是现代民主精神使然。生命与权利靠什么保证?说到底,就是民主与法治。而民主与法治,从来就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切实的行动。这样的行动,一方面来自于*府权力,另一方面,就来自于民间自发。在某些时候,这两种力量的表征是呈现起伏波动的。不难想象,如果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依托各种技术手段参与到遇难学生情况与公共建筑质量的调查中,最终必然可最大程度地还原一段历史的真相。 (单士兵 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