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功能性生物饲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建设任务及目标
立足于工业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的持续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技术投入,开发新产品,在进一步扩大产能的同时,保障公司向微生态功能性生物饲料领域稳步拓展,有利于扩大市场空间,提升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掌握饲料发酵技术,吸纳和培训发酵专业化人才,建设了专业化的大型饲料发酵装备,能够研制生产高质量发酵饲料,有能力大规模科学利用发酵技术来提升非常规饲料资源品质。
二、项目建设背景
我国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生物饲料是利用酶解、发酵和现代油脂乳化等生物技术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是一种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利益链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大农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生物饲料上游关联种植业,下游关联养殖业和无抗畜产品加工业,能够大力带动种植和养殖业健康发展,是打造种植业、养殖业和无抗畜产品加工业三大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生物饲料高质量发展必将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和无抗畜产品加工业三大产业融合。
畜禽产品安全重点在于饲料安全,饲料安全关键在于无抗饲料研制和推广。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在动物饲粮中添加抗生素能显著促进动物生长。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抗生素的负面作用逐渐被发现。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进而影响到人类公共卫生与安全。基于抗生素的负面作用,欧洲已经于年1月1日禁止使用抗生素。我国也自年7月1日起,禁止饲料生产企业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
目前,随着全面“禁抗”的推行,寻找能够替代抗生素并能发挥抑制病原菌生长,促进畜禽生长作用的新型饲料变得越来越重要。生物饲料可以有效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且能有效防止畜禽腹泻,降低腹泻率和死亡率,可有效替代饲用.抗生素的使用。因此,食品与饲料安全要求无抗养殖,禁止使用饲用抗生素正在和必将有力促进生物饲料行业发展。
三、项目市场前景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对农牧产品的安全性、品质以及特色等属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动物营养需求也变得更加复杂。与此同时,抓住符合乡土特色及品牌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新型生物饲料研发投入,以更好地满足农牧业产品市场对质量安全、性状以及品牌的需求,生物饲料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凸显出一定的特色营养化。目前,中国蛋白质饲料资源匮乏或严重不足,每年都要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年,中国从国外进口大豆10,万吨。因此,近年来,饲料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饲料产业和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精饲料资源(如玉米、豆粕、鱼粉等)紧缺并且价格较高,而廉价的粗饲料却因无法充分被动物利用而被大量废弃或烧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我国饲粮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5%。预计到年,饲粮约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将达到50%。但是,粮食预期年增量仅仅能够达到1%。因此,饲粮缺口在所难免,优质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尤其严重。未来,尝试利用饲料复合原料来代替日渐紧缺的常规饲料原料必将成为未来饲料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农业特别是特别是家禽养殖业的快速扩张,生物饲料市场也蓬勃发展,市场表现出良好态势。近几年,在国家出台的多项政策资助和市场推广的推动下,生物饲料行业开始了规模化发展。预计到年,全中国生物饲料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行业内将对生物饲料应用过程到制造流程的传统技术进行全面更新,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由于电脑、智能装备及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为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使得更多前沿生物饲料技术得以普及,创新性和精细化的生物饲料充满市场机遇,有利于行业的高效节能发展。
四、项目社会效益
生物饲料的应用有助于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有利于节约粮食,减缓人畜争粮的问题;可降低畜禽粪氮、粪磷的排放量,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畜牧饲料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减少养殖环节抗生素使用,对获得优质安全的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的投入和使用是我国现代生物技术成功推行产业化应用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促进了生物饲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体现了现代科技在生物饲料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解决食品安全、饲料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亟待解决问题上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年5月1日新版)编制大纲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项目需求分析与产出方案
第四章项目选址与要素保障
第五章建设方案
第六章项目运营方案
第七章环境保护
第八章节能分析
第九章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项目影响效果分析
第十一章项目风险管控方案
第十二章社会稳定性风险分析
第十三章研究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