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小常识
什么是药品?
《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药品在外包装上要具备七个要素:除了部分尚未实行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外,药品在外包装上一定要标注有“国药准字…”字样的批准文号;注册商标;药品通用名称;生产厂家;功能主治;生产批号;有效期。当对药品的真伪存在疑问时,可以凭批准文号在国家食品药监总局的网站(
总的来说,合理用药要求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品种及疗效有限,而疾病的种类及严重程度无限,不能简单地以疾病是否治愈作为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而要遵循安全、有效、经济、方便这一客观标准。尽管对于合理用药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合理用药,必须考虑疾病、药物及患者等多方面因素。
(1)明确疾病诊断,减少用药失误有时候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典型或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诊断失误。比如疟疾患者,会有头疼、发热、鼻塞、流涕、四肢酸软等症状,在流感流行季节很容易误诊为流感。如果此时使用解热镇痛药、银翘解*片等进行对症处理,极易掩盖病情,导致病情延误。因此,疾病的明确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必要前提。
(2)选择最佳药物,避免药物滥用选药要有明确的指征。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选择药效可靠、方便安全、价廉易得的药物制剂,禁止使用疗效不确切的药物。
选药还应排除禁忌证。考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伴有的并发症的影响,如患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同时患有胃溃疡,若使用水杨酸类药物,则可以加重溃疡,甚至引发胃出血。
选药还要注意合并用药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药物,可使药物效应增强或减弱,从而影响疗效和引起不良反应。此外,药物在体外也可直接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效或增加*性,即配伍禁忌,输液配置与静脉滴注时须特别注意。
(3)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实行个体化给药基因的差别让患者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每个个体的不同特性来制订给药方案,因此很多情况下“同病不能同治”。实行个体化给药需要在选择了合适药物后,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设计针对个体的有效血药浓度的治疗方案,包括给药途径、剂型、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程等选择。
为普及合理用药知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合理用药”,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须知。但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所用的药品大多都为处方药,因此必须经医师确诊后开出处方并在医师指导下方可购买与使用。
什么是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因此,非处方药又称为柜台发售药品(Overthecounterdrug),简称OTC。其特点是安全、有效、方便、质量稳定。
非处方药主要包括感冒药、止咳药、镇痛药、助消化药、抗胃酸药、维生素类、驱虫药、滋补药、通便药、外用药、避孕药、护肤药等。被列入非处方药的药物,一般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全面考察,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便于贮存等优点。
从严格意义上讲,某种药物被批准为非处方药,只是获得了非处方药的身份,经法规许可放宽其出售和使用的自由度。事实上,许多药物既有处方药身份,又有非处方药身份。非处方药制定实施后,每隔3~5年进行一次再评价,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确保O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什么非处方药还要分为甲类和乙类
药品分类管理是根据药品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原则,依其品种、规格、适应证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行管理。非处方药又进一步根据安全程度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前者安全性相对较低,后者安全性相对较高。非处方药的包装上有椭圆形的OTC标志,甲类为橙红色椭圆形底阴文,乙类为墨绿色椭圆形底阴文。将非处方药分为甲类和乙类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保障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方便大众用药。
怎样选购使用非处方药
虽然非处方药较处方药安全,但并不意味着非处方药可以随意使用。使用非处方药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购药渠道及有效证明尽可能医院药房购买,购买时应索取发票,发票上一定要注明药品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号、价格等。遇到质量问题,及时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系,提供发票、实物、包装等证据。
(2)购用药品要有针对性非处方药仅适用于某些轻微疾病和病情,且能自己明确诊断。选购药品必须针对自己所患疾病和病情,不能明确疾病者,医院确诊,切忌盲目购用药品。
(3)选购合格产品选购药品时要仔细看看外包装有没有药品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条码标志等。包装内要有药品说明书、有效期或失效期等,这些是绝不可缺少的资料。若缺项,应拒绝购买。
(4)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是指导患者用药的最直接的依据。患者应根据药品说明书结合自身疾病症状决定是否应该使用该药,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药品。确保用药安全,达到最佳的自我药疗效果。
(5)正确用药遵照药品说明书,结合自己的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掌握用法、用量、次数、疗程,尤其是药量。用量不足或疗程不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超量或过量则产生*副作用。
(6)避免联合用药有些人用药存在贪多心理,认为用药越多疗效越好,殊不知许多药物之间有配伍禁忌,合用时不仅会降低疗效,而且能增加*副作用,联合的药品越多,*副作用的发生率越高、越严重。
(7)注意疗效及不良反应任何药品都有*副作用,非处方药应用安全是相对处方药而言的。故在使用时,既要观察有无疗效,也要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用非处方药一段时间(一般为3~7天)后,症状未见缓解或减轻,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什么是处方药
处方药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是医生为患者在临床上用药的主体。所以开此类药的医生必须有医师的职业资质,而患者须在医生的监护指导下购买、使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药理作用大、治疗较重病症、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各类药品规定为处方药,患者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使用。处方药大多属于以下几种情况。
(1)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或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2)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例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催眠安定药物等。
(3)药物本身*性较大例如抗癌药物等。
(4)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所需的特殊药品如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须经医师确诊后开出处方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此外,处方药只准在专业性医药报刊进行广告宣传,不准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广告宣传。
什么是假药
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1)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例如:中药中擅自加入西药成分。
(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例如:用淀粉作的片剂冒充治疗感冒的药品,用兽用药冒充人用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1)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2)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3)变质的。
(4)被污染的。
(5)使用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6)所标明的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什么是劣药
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
(1)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
(2)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
(3)超过有效期的。
(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
(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
(6)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如何识别假劣药品
严格来讲,只有专业人员使用专业设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检验才是鉴别假劣药品的法定依据。但消费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识别假劣药品。
(1)看药品批准文号不目前,我国已经对药品的批准文号进行了统一的换发,如果格式不符合,就应当进一步鉴别。国药准字H(Z、S、J)+8位数字组成。假药常使用废止批准文号或假批准文号。
(2)看生产批号和有效期合格药品的包装上都有激光打印的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三者缺一不可,打印批号不透纸盒。假药常有缺项或油印粘贴的批号、日期,打的钢印批号透过纸盒。
(3)看药品外包装合格药品的包装都必须经药监部门批准,且外观颜色纯正,印刷精美,字迹清晰。假药外包装质地较差,外观颜色不纯正,字体和图案印刷粗糙,防伪标志模糊。包装药品的铝箔板,正品印刷字色纯正,字迹清晰,边缘整齐。假药边缘不整齐,印刷字迹有些模糊、重影,字色深浅不一。电码防伪技术是近几年才开始使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防伪技术,每盒药品的包装盒上都有一个唯一的识别代码,一般为21位。揭开代码标签,拨打防伪电话就可以识别药品真假。
(4)看药品外观合格药品片剂颜色均匀,表面光滑,片上所压字体深浅一致、清晰,无花斑、裂片、潮解等问题。假药片剂多颜色不均匀,有花斑,糖衣褪色露底、开裂等。假注射剂、水剂出现沉淀、结晶、变色,有絮状物等。颗粒剂黏结成块,不易溶解。膏剂失水、发霉或有油败气味。
(5)看生产厂家所有药品外包装或说明书内要详细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地址、邮编、电话、网址等内容,有的还设辨别真伪查询专线电话,便于患者联系查询。假药这些项目不齐全或编造假信息。
(6)看药品说明书经批准合法生产的药品说明书内容准确齐全,包括药物组成、性状、作用类别、药理作用、适应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贮藏方法等详细内容。假药说明书内容不全,印刷质量差,字迹模糊。
(7)依据药品的特有气味进行鉴别如皮炎平软膏,其成分中含有樟脑,而樟脑有特异芳香,若无此气味则可疑。胃苏颗粒,正品内容物有较浓的芳香气味(陈皮、香橼等),假药则没有。
什么是专利药、原研药、仿制药
专利药,即在全球最先提出申请,并获得专利保护的药品,一般有20年的保护期,其他企业不得仿制。原研药,即过了专利期的、由原生产商生产的药品。仿制药,即专利药过了保护期,其他企业均可仿制的药品。
原研药与仿制药的区别在哪里
原研药是原创性的新药,需经过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层层筛选和严格的临床试验才得以获准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左右的研发时间和数亿美元,研发成本很高,因此价格昂贵。
仿制药仅复制原研药的主要分子结构,省时省资省力,研发成本低,因此价格不高,可提高患者对药品的可获得性。
目前,原研药在我国的定价远远高于《药品*府定价办法》规定的标准。以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例,罗氏公司生产的原研药“罗氏芬”的价格高达80多元,而国产的仿制药却仅有4~5元,两者的价格相差近20倍。但仿制药与原研药在制备工艺等方面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在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会有所差异。
药品有哪些名称
目前,我国药品名称的种类有3种:通用名、商品名、国际非专利名。
通用名是国家药典委员会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的药品名称,是药品的法定名称,其特点是通用性。每种药品只能有一个通用名,如青霉素钠、布洛芬。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以及监督检验过程中,国家推行和倡导使用药品通用名。
商品名是指一家企业生产的区别于其他企业同一产品、经过注册的法定标志名称,其特点是专有性。商品名体现了药品生产企业的形象及其对商品名称的专属权。商品名是生产厂家为突出、宣传自己的商品,创造品牌效应而起的名字,与药品的成分、作用等没有关系。如天津史克药厂生产的布洛芬,其商品名叫芬必得;美国礼来制药公司生产的头孢克洛,其商品名叫希刻劳。使用商品名须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
国际非专利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药物的国际通用名。它是WHO与各国专业术语委员会协作,数次修订,为每一种在市场上按药品销售的活性物质所起的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可接受的唯一名称。例如青霉素的国际非专利名为Penicillin(盘尼西林),对乙酰氨基酚的国际非专利名为Paracetamol。
怎样辨别药品包装上的药品名称
药品包装上的通用名常显著标示,单字面积大于商品名的2倍;在横版标签上,通用名在上1/3范围内显著位置标出(竖版为右1/3范围内);字体颜色使用黑色或者白色。
药品包装上的商品名一般与通用名分行书写,其单字面积小于通用名的1/2。
现在许多仿制药在广告宣传中使用的并不是药品商品名,而是注册商标。药品的注册商标,一般印刷在药品标签的边角,含文字的,其单字面积约为通用名的1/4。
我国药品一药多名的现象比较严重,鉴于我国的药厂非常之多,同一通用名药品常有多种不同的商品名,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在用药上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易致重复用药、用药过量或导致中*。如阿奇霉素有希舒美、泰力特、芙奇星、丽珠奇乐等几十个商品名称;对乙酰氨基酚有泰诺、扑热息痛、百服宁、必理通、醋氨酚、泰诺止痛片、退热净、雅司达、泰诺林、斯耐普、一粒清等上百个名称,使人眼花缭乱。因此,必须看清它的通用名称是否一个,以避免重叠服用而导致中*、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如何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
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一般包括对这个药品各方面的简单介绍,患者服用前应该认真地阅读,特别要认真阅读其中有关本品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介绍,服用药品一定要遵守说明书的规定。但是,目前说明书上有关这些内容的介绍一般都很简单,例如不良反应方面只是列出了该药品主要的、已知的不良反应,有些只在少数、个别人身上发生的不良反应就不一定具体列出。有些上市多年的老药还不时发现新的、严重的不良应。
说明书上列出了用药方法,如肌内注射、静脉注射、一天几次等,一定不要弄错;一次用药的剂量是指大多数人的安全有效剂量,有些人因为个体差异,对药品的作用特别敏感,很低的剂量应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这种情况在药品上市前不一定能发现。所以用药前,即使认真地阅读了说明书,按说明书的规定服用,还要留心药品的不良反应。
药品说明书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药品说明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警示语、药品名称、成分、性状、适应证或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老年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药理*理、药物代谢动力学、贮藏方法、包装、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等。另外,原装进口药品的说明书由国外药品管理部门审定,内容可能和国内规定有所不同,但仍须遵循我国规定应用。
药品说明书上哪些信息必须要看
在一份药品说明书上,药品名称、成分、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以及贮藏方法与有效期等,这些与患者用药有关的重要信息,在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而另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如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理等,也和如何服药以及服药效果息息相关。
如果同时在吃多种药物,还是看看成分为好。核对一下几种药品之间主要成分有没有一样的,如果有就不要一起吃了。
如果是自主选药,适应证是非常重要的。要仔细核对自己的症状和说明书描述的是不是一样。如果不能确定,最好求助专业人士。
注意用药的剂量,有时需要自己换算。
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写得越多,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药物越安全。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有利于用药后对异常情况的及时发现与处理。
凡属禁用的药品,一定要严格执行药品说明的规定,禁止特定人群使用。如吗啡能抑制呼吸中枢,支气管哮喘和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应禁用,否则会对人体构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忌用的药品则尽量避免使用,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听神经和肾脏有一定*性作用,故患耳鸣疾病及肾功能障碍者应忌用。
主要针对用药的安全和效果,如头孢类药物应用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还有针对服药的建议,如阿司匹林建议餐后服药。
//如果是这些人群用药的话,要小心谨慎,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一些药物对保存环境有特殊要求,如白蛋白、胰岛素需冷藏保存等。因此,这些药物在贮存、运输与携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用药为什么要遵说明书规定的剂量?
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一般是指18-60岁的成年人一次用药平均用量或用量范围,低于这个量就可能没有疗效,超过这个量就可能引起*性反应。在这个合理量范围内,适当提高剂量可能会提高疗效,但不是绝对的。有些对药物作用敏感的人,在这个剂量范围里也能出现*性反应,应该引起注意。
慎用与禁用有什么区别?
药物说明书经常注明某某药在什么情况下需慎用、禁用字样,应该如何掌握呢?“慎用”是指谨慎应用,并非绝对不能用,这种药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通常是在小儿、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因为这些人由于生理上的特点或病理上的原因,机体代谢能力低下,或某些重要脏器功能低下,在使用某种药物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用药应格外小心谨慎,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停止并向医师咨询。“禁用”即禁止使用,因为用后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中*,如阿司匹林,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应禁用,又如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对那些正从事机械操纵、驾车船或高空作业者应禁用。
如何识别药品的批准文号
药品批准文号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药品的文号,是药品生产合法性的重要标志。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不得生产药品。国外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生产的药品进入国内上市销售的,必须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注册,并取得相应药品批准文号。
药品批准文号格式如下。
(1)国产药品国药准字H(Z、S)+8位数字,其中H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
(2)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药品《医药产品注册证》证号的格式为H(Z、S)+8位数字,其中H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
(3)进口药品分包装国药准字J+8位数字。
(4)进口药品《进口药品注册证》证号的格式为H(Z、S)+8位数字,其中H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
药品有效期表达方法有哪些
有效期是指药品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保证药物质量的期限。有效期是根据药品的稳定性不同,通过稳定性实验研究和留样观察而制订的。失效期是指药品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其质量到某年某月即可能达不到原定标准的要求。
1.国产上市药品有效期怎样表示
(1)直接标明失效期失效期:某年某月,是指该药在该年该月的1日起失效。如标有“失效期:年10月”的药,只能使用到年9月30日。
(2)直接标明有效期按年月顺序,一般表达可用有效期至某年某月,或用数字,是指该药可用至有效期最末月的月底。如标有“有效期至年7月”的药,该药可用到年7月31日。也可表达为“有效期至.07”“有效期至/07”“有效期至-07”等,年份用4位数表示,月份用2位数表示(1~9前加0)。
(3)标明有效期年数或月数这种方式标出的药品有效期,可根据药品生产日期推算,一般规定生产日期即批号用6位数字表示,前两位表示年份,中间两位表示月份,末尾两位表示日期。如标“批号”,有效期2年的药,其有效期是到年8月15日。
2.进口药品有效期怎样表示
进口药品常以“Expirydate”(截止日期)表示失效期,或以“Usebefore”(在……之前使用)表示有效期。各国药品有效期的标注不完全相同,有时难以辨别,为避免造成差错,应了解不同的写法,并注意识别。
美国:按月-日-年顺序排列,如9/10/或Sep.10th,即年9月10日。
欧洲国家:按日-月-年顺序排列,如10/9/或10thSep.,即年9月10日。
日本:按年-月-日排列,如-9-10,即年9月10日。
在标明有效期的同时,一般尚标有生产日期,因此可以按照生产日期来推算有效期限为多长。
值得注意的是,药品的有效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限制的,这就是药品的标签及说明书中所指明的贮存方法。如果贮存方法发生了改变,药品的有效期就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一个确定的保质时间了。一旦药品从原包装内分出,如拆开盒子、打开瓶盖等开始使用时,则不再适合长期保存,且应及时使用。
何谓中成药
中成药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中成药,它主要是指用一定的配方将中药加工或提取后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以直接用于防病治病的一类药品,如各种丸剂、散剂、冲剂等,这便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中成药;另一种是广义的中成药,它除包括狭义中成药的概念外,还包括一切经过炮制加工而成的中药材。
狭义中成药其优点是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贮方便,能随身携带,省去了煎剂煎煮过程,消除了中药煎剂服用时特有的异味和不良刺激等。
狭义中成药也有一定缺点,这主要表现在成药成分组成、药量配比的一成不变上。由于配方既定,药已制成,故而中成药往往不能像煎剂方药那样表现得灵活多变,随症加减,这使中成药的实际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何谓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可直接用于调配或制剂的中药材及其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品。中药饮片包括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
中药饮片是中医学临床辨证施治必需的传统武器,也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其独特的炮制理论和方法,无不体现着中医学的精深智慧。随着中药饮片炮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目前它已成为中医学临床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何谓中药材
中药材是中药饮片的原料,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材一般指原植物、动物、矿物除去非药用部位的商品药材。药材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均指生药材,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附录中药材炮制通则的净制项进行处理。在严格意义上,药品范畴内的中药材仅指经过净制处理后的药材,对于未经依法净制处理的原药材不能列为药品概念下的中药材,更不能直接入药。
特殊药品有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因此,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是法律规定的特殊药品,简称为“麻、精、*、放”。另外,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对药品类易制*化学品、戒*药品和兴奋剂也实行一定的特殊管理。
(1)麻醉药品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生理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包括天然、半合成、合成的阿片类、可卡因、可待因类、大麻类、药用原植物及其制剂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国家卫计委,于年11月11日联合公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年版)》共个品种,其中我国生产及使用的品种及包括的制剂、提取物、提取物粉共有27个品种。
(2)精神药品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包括兴奋剂、致幻剂、镇静催眠剂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国家卫计委,于年11月11日联合公布的《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年版)》共有个品种,其中第一类精神药品有68个品种,第二类精神药品有81个品种。目前,我国生产及使用的第一类精神药品有7个品种,第二类精神药品有29个品种。
(3)医疗用*性药品(简称“*性药品”)系指*性剧烈、治疗量与中*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或死亡的药品。根据原卫生部的规定,目前我国*性药品的管理品种中有*性中药27种(指原药材及其饮片),*性西药13种。
*性中药品种: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生藤*、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
*性西药品种:去乙酰毛花苷C、阿托品(包括其盐类)、洋地**苷、氢溴酸后马托品、三氧化二砷、毛果芸香碱(包括其盐类)、升汞、水杨酸*扁豆碱、氢溴酸东莨菪碱、亚砷酸钾、士的宁(包括其盐类)、亚砷酸注射液、A型肉**素及其制剂。
(4)放射性药品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药物。
疫苗是由什么组成的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称,疫苗的主要组分是病*、细菌等我们常见的微生物。疫苗主要有三种:灭活疫苗、减*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经过适当的工艺,比如加入灭活物质将病原微生物杀死,这个过程叫灭活;或者在人工条件下使不能再导致人体生病,这个过程叫减*;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后,也可使用微生物的组成物质,比如裸露在微生物表面的糖,或者蛋白质经过化学处理提取,或者利用基因工程表达后制成的。
什么是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表示,第一类疫苗,是指*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接种第一类疫苗由*府承担费用。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疫苗怎么发挥作用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称,病原体通过与人体细胞表面的一种叫受体的物质结合,然后侵入我们的机体,使我们生病。人体接种疫苗后,由于疫苗的主要组分是灭活或减*后的微生物,或者是它的组成物质,人体免疫细胞受到刺激,会分泌一种物质叫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病原体在血液中结合,然后被排泄或者被其他细胞处理成小的分子再排掉。由于抗体提前和微生物结合,像我们身体自己派出的战士,阻挡了微生物与细胞的结合,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微生物感染,因此我们就不会生病了。
疫苗脱离冷链运输和储存会有安全有效问题吗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称,从法律层面讲,疫苗必须在冷链条件下运输储存,脱离冷链条件进行运输储存,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从科学层面讲,疫苗短期内脱离冷链一般不会产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这有赖于疫苗在上市前要经过苛刻的稳定性试验和挑战性试验。
稳定性试验,疫苗在批准上市前,要经过长期稳定性试验来确定有效期。按有关技术的要求,在稳定性试验要求的基础上至少要减掉6个月,才能作为疫苗的有效期。比如一个药物说明书上规定有效期为两年,实际经稳定性试验验证的时间一定要超过两年半。
挑战性试验,是一种在极端条件下的热稳定性试验,即将不同的疫苗,在37°C高温条件下放置2天—4周。如果储存2天—4周,疫苗质量符合标准,才可以出厂。
国产疫苗与进口疫苗质量有区别吗
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称,所有上市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监部门颁布的国家药品标准。在我国上市的药品,无论国产或进口制品,在其有效期内各项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均不得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多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和使用国,在疫苗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不断积累经验,疫苗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可以比肩国际水平,有些指标甚至优于国际标准,如疫苗安全性检测项目。
年,由于长期在疫苗及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和标准化领域取得了工作成绩,经过WHO专家组严格考评,中国成为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的合作中心,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生物制品标准的制定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对我国疫苗质量标准的进一步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宝宝们为什么需要接种疫苗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宝宝出生后,可以从母亲体内遗传一定的抵抗传染病的抗体,但其会随着宝宝月龄增长而逐渐减弱和消失,容易感染传染病。为了提高其抵抗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需要按照免疫规划及时给宝宝们接种疫苗,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绝大多数宝宝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后,会形成牢固的群体免疫屏障,既可以保护自己不得病,同时也可以保护少部分因疾病不能接种或暂缓接种疫苗的其他宝宝。因此,预防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最便捷的保护宝宝健康的手段,每名适龄儿童宝宝均须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按免疫规划要求进行预防接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如何确定药品服用时间和次数
药品用法和用量的制定一般考虑四方面因素:药效出现的快慢;疾病部位与病理特点;剂型的特点;患者的身体状况。
大多数药是以口服给予,其给药次数根据药在人体内代谢和排泄的时间快慢(血浆半衰期)而定。大多数药是每日3次给药;在体内代谢和排泄较慢的药,可每日2次;在体内代谢和排泄更慢的药,可每日1次;在体内代谢和排泄较快的药,可每日4~6次或每隔4~6小时给药1次。药物各种剂型最适宜的服用时间,主要是考虑药的最佳吸收和发挥作用的时间;其次是避免或减少药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服用时间分为晨服、餐前、餐时、餐中、餐后或睡前等。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要想吃药,有疗效的同时就会有不良反应,不可回避,疗效是患者期盼的理想结果,而不良反应(*性、副作用、后遗作用、有害相互作用、三致反应)是在与疾病搏击中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是潜在的、正常的和不可预知的,但可规避和减少!我们应当追求药物治疗的最大获益,使药物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规避不良反应直至最小。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哪些
药品的不良反应主要如下:
(1)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量时所发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如麻*碱用于止喘,但同时能兴奋中枢神经,引起失眠等副作用;阿托品用于解痉时,同时能引起口干、视觉模糊等副作用。
(2)过敏反应一些特殊体质的患者用药时出现的一些特殊反应,轻者出现皮疹、药物热等,重者则可出现休克,甚至引起死亡。多见于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和生物制品(如破伤风抗*素、各种疫苗等)。
(3)*性反应由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在治疗时出现过强的药理作用,所造成的功能或器质性损伤。如服用磺胺类药物引起的皮炎皮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水肿等。
(4)后遗效应如长期使用安定类镇静催眠药治疗失眠症,次日引起的昏睡感。
(5)成瘾性与依赖性长期服用吗啡、可待因等会使机体产生严重依赖性和耐受性,停药后可出现戒断症状。
(6)致畸作用主要由于孕妇在怀孕期间因用药不当造成的,因此很多药物特别注明孕妇慎用。
(7)致癌作用由于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诱发的机体组织癌变。
怎样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1)避免滥用药,减少合并用药的数量。
(2)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严格控制给药间隔、持续时间和疗程,防止蓄积性中*。注意年龄、性别、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和个体差异;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3)用药前仔细通读药品的不良反应谱,对新药尤应如此。在吃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弄不懂时宜咨询医生或药师。
(4)对既往有药品过敏史、家族过敏史和特异体质的人群,对曾发生或可疑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应尽力防范,方法是“避、忌、替、移”,即为躲避、禁忌、替代和迁移。对易致过敏的药在用前宜进行皮肤敏感试验。
(5)一俟发生不良反应,医院对症治疗,并酌情采用停用、减量或继续治疗。
(6)抗过敏药的应用应及时,以较快地抑制组胺和一系列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抗组胺药可抑制皮肤对组胺的反应,故在皮试过敏原试验时(如青霉素、链霉素、血清制品等皮试),应在停药48小时后进行。
怎样配备家庭药箱
家庭药箱一般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时令性疾病的药物为主。家庭常用药品是为了使一些小病患能得到及时治疗、尽早控制,医院前做些临时处理。但要注意,对自己不能确诊或症状较重、变化较大的疾病,不能擅自用药。
家庭药箱的品种要少而精,数量不宜多,可随时加以调整、更新。每个家庭因成员的健康状况不同,所备的药品也应有所不同,以下推荐的几种药是一般家庭最需要的常备药。
(1)感冒类药感冒清、美扑伪麻片、复方盐酸伪麻*碱缓释胶囊、酚麻美敏片、银翘解*片、板蓝根冲剂、藿香正气水等。
(2)解热镇痛药布洛芬、索米痛片、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
(3)镇咳祛痰药喷托维林、盐酸溴己新、蜜炼川贝枇杷膏、盐酸氨溴索等。
(4)胃肠解痉药多潘立酮、健胃消食片等。
(5)止泻药小檗碱(*连素)、洛哌丁胺、蒙脱石散剂等。
(6)抗过敏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7)外用药达克宁、三九皮炎平、酒精、碘酒、高锰酸钾、云南白药、伤湿止痛膏、创可贴、双氯芬酸乳胶剂、京万红软膏等。
(8)钙制剂及维生素类钙尔奇D、复合维生素B、善存等。
(9)特殊疾病用药心脑疾病患者备复方丹参滴丸。
(10)其他风油精、清凉油、季德胜蛇药、84消*液、消*药棉、纱布胶布等。
怎样管理家庭药箱
(1)分类存放中药和西药分开,外用药和内服药分开,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开,成人与小儿药分开,急救药与常规药分开,特别要注意的是*性较大的药品要严格保管,标记清楚,以免拿错、误服,发生危险。药品应放在安全的地方,防止儿童误服。
(2)注意有效期与失效期药品均有有效期和失效期,过了有效期便不能再使用,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散装药应按类分开,并贴上醒目的标签,写明存放日期、药物名称、用法、用量、失效期。每隔3个月左右,最好将家庭药箱检查一遍,如果发现药品发生变质、潮解、霉变或过期等现象,则需要及时丢弃、及时更换,以免误服。
(3)注意药品的贮存条件药物常因光、热、水分、空气、酸、碱、温度、微生物等外界条件影响而变质失效。因此,应注意药品的保管条件,避免高温、光照和潮湿。许多药品说明书中有“密封,阴凉处保存”字样,密封是指隔绝空气,避免药品氧化等,也避免潮湿空气的进入,造成药物的潮解等。阴凉处是指不高于20℃的环境中,如果是“冷处”,就应在2~10℃环境中,一般冰箱的冷藏室可以满足要求。
(4)注意外观变化贮备药品使用时应注意观察外观变化。如片剂产生松散、变色;糖衣片的糖衣粘连或开裂;胶囊剂的胶囊粘连、开裂;丸剂粘连,霉变或虫蛀;散剂严重吸潮、结块、发霉;眼药水变色、混浊;软膏剂有异味、变色或油层析出等情况时,则不能再用。
如何妥善储存各类家用药品
(1)冷藏保存凡温度过高会变质或变形的药品应放在的低温环境中保存,一般室温达不到这一要求,因此宜放在冰箱中冷藏。受热后易变质的药品一般在包装上都会注明贮藏温度,常用的有胰岛素、丙种球蛋白及各种生物制剂,受热后易变形的药品有各种肛门栓剂、阴道栓剂。
(2)密闭保存有些药品久置空气中易于风化,应密闭保存,如硼砂、硫酸镁、枸橼酸等;有些药品长期接触空气会被氧化,如维生素C、鱼肝油滴剂等。一些易挥发的药物,如红花油、碘酒及其他含酒精的制剂也要密闭保存。要密闭保存的药物应放在玻璃瓶内,瓶口要封严,不能用纸盒贮存,否则易变质。
(3)防潮保存许多药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药品可出现融化、发霉、发酵、粘连等潮解现象,这些药物就不能使用。因此,应尽量将它们放在密闭的小瓶内,并置于干燥处保存。特别容易潮解的药品有:阿司匹林、干酵母、维生素B1、葡萄糖酸钙及一些含糖多的糖衣片,胶囊剂也极易受潮。
(4)避光保存有些药品如氨茶碱、维生素C、硝酸甘油及各种针剂在光线作用下,会使其变质,应放置在棕色瓶中并置于暗处保存。当然,其他药品也要尽量避光。
家庭贮备药品应严格遵照不同药品的贮存要求仔细保管,防止药品变质失效或*性增加,以提高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如何保存名贵的中药材
中药材需要细心保存,如果中药出现受潮、虫蛀、变色、发霉,会直接导致药材变废材,尤其是名贵药材更需妥善保存。
(1)人参人参受潮后可用石灰干燥法或木炭干燥法处理。
石灰干燥法:将人参包好后置石灰箱、石灰缸中或石灰吸潮袋上面,所放石灰约占石灰缸容量高度的1/6~1/5。
木炭干燥法:先将木炭烘干或暴晒,然后用牛皮纸包好,夹在受潮的药材中。木炭一般每一个月暴晒或烘干一次,之后可继续使用。
(2)冬虫夏草易受到虫蛀,或出现发霉或变色,应该用纸袋或塑料袋包装,再装入木箱内,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在装箱时放入一些牡丹皮碎片,防止虫蛀。
(3)燕窝干燥后的燕窝可放入冰箱,优质干身的燕窝应放在阴凉及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需贮存于干燥处,防止压碎。保存燕窝最好不超过1年。
(4)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受热、受潮后容易软化。将其用油纸包好,埋入谷糠内可防止软化或碎裂。也可装入双层塑料袋内封口,置阴凉干燥处保存。夏季最好存放于密封的生石灰缸中。
(5)鹿茸将鹿茸置干燥处密封保存,严防潮湿和虫蛀,与花椒同贮,可以在3~5年内保存鹿茸的药效。
(6)西洋参少量的西洋参,可放在宽口玻璃瓶内,盖严,置冰箱冷藏室随用随取;量多、需存放较长时间的,可装于保鲜盒内,置冰箱冷冻室内存放。
(7)田七易生虫发霉,贮藏过程中要勤检查,发现受潮应尽快在太阳下晾晒,及时将虫蛀部分剔除干净,装入布袋置木盒内,或装入纸袋、纸盒内,置石灰缸中密封,阴凉处贮存。
误服药物怎样急救处理
由于忙乱、粗心等原因导致吃错药、过量服药甚至误服*物时,应首先弄清楚吃的是什么药或*物,如果不清楚,就将装药品或*物的瓶子及患者呕吐物,医院检查。然后根据误服药物或*物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措施,积极进行自救与互救。
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是立即催吐及解*。催吐的目的是尽量排出胃内的*物,尽量减少*物的吸收。对于误服安眠药的患者,可让其大量饮用温水,然后用手指伸入口内刺激咽部催吐。如此反复至少10次,直至吐出物澄清、无味为止。对于误服强酸强碱性化学液体的患者,不可给予清水及催吐急救,而应立即服用牛奶、豆浆、鸡蛋清,以减轻酸碱性液体对胃肠道的腐蚀。对有机磷农药中*的患者,可让其喝下肥皂水反复催吐解*。
已昏迷或者出现抽搐的患者,以及误服蜡、香蕉水、漂白剂、洗涤剂、石油、蓄电池液、碱、鞋油、去锈液、汽油、生石灰、亚铅化合物等的患者不能进行催吐,以防窒息发生。凡中*者现场急救后,医院急救,进行进一步的对症治疗。
药片掰开服用没问题吗
有些家长在给小孩,尤其是年龄段比较小的婴幼儿喂药的时候,为了方便,常把片剂磨碎后混在牛奶中喂服,或者把胶囊中的药粒溶在水中喂服。由于婴幼儿的食道比成年人狭窄,吞服大颗粒的药片或胶囊时容易造成吞咽困难,因此,现在设计了很多方便婴幼儿使用的药物剂型,比如冲剂、滴剂、溶液剂等,避免了上述困难。但是对于很多药,没有这些剂型,是不是都可以磨碎了喂服呢?对于一般的片剂、胶囊剂来说,这样做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下面几种情况则不适宜这样做。
(1)缓释片或控释片这种剂型需要保持药片的完整性才能发挥缓释或控释的作用,能够持续平稳的发挥药效,一旦掰开或磨碎后,不仅起不到这种作用,因为药物突然释放,浓度在短时间突然增加,可能产生*性。
(2)肠溶制剂有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有些药物在胃酸环境中会丧失药效,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这些药就被做成肠溶片或肠溶胶囊,很明显,这些药也不能掰开服用。
(3)胶囊、包衣片有些药物本身的味道难闻或者很苦,做成胶囊或者包衣片,能覆盖这种味道,容易吞咽。如果掰开,小孩可能就会产生吃药的恐惧感。
当然,有些药物是要求嚼碎服用的,目的是为了药物能尽快释放,发挥作用,例如助消化的乳酸菌素和干酵母,嚼碎服用可以使其尽可能在胃内容物中均匀分布,增加助消化作用;又如抗酸药硫糖铝、铝碳酸镁等,适合饭前半小时或胃痛发作时嚼碎服用,药物经咀嚼后覆盖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保护膜,使得炎症或溃疡的黏膜能尽快愈合。此外,有些药片中间设计了一字或十字的刻痕,这样的药就可以放心地按照刻痕掰开服用。
茶水饮料都可送服药吗
口服用药应该用白开水送服,而不适宜用茶水、果汁、咖啡、牛奶、豆浆等饮料。
(1)茶水茶水中含有咖啡因、茶碱、鞣酸等成分,鞣酸可以使一些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如铁剂、钙剂等)产生沉淀,不仅降低疗效,还会引起胃部不适;各种酶制剂如多酶片、胃蛋白酶等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鞣酸蛋白而失去疗效;茶碱为偏碱性物质,可使一些偏酸性的药物药效降低;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强心和利尿作用,如果送服镇静、催眠和中枢抑制剂时,作用相抵消。
(2)果汁有些果汁中含有维生素C,它具有酸性和氧化还原作用,可使红霉素的作用明显降低,其他受到影响的包括庆大霉素、华法林、阿司匹林、氯丙嗪等等很多种药物;有些果汁含有西柚汁成分,西柚汁可以抑制体内代谢酶的活性,增强环孢霉素、尼卡地平、咪达唑仑等药物的吸收,使得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副作用增强。
(3)牛奶牛奶与药物同时服用,牛奶可以在药物和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影响药物的吸收;牛奶还可与部分药物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例如牛奶中的钙、磷等容易和中药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的化合物;牛奶中的蛋白质可与葡萄糖酸钙等药物形成凝块,影响吸收并且加重胃肠道的负担;牛奶与洋地*、地高辛等强心剂同服时,牛奶中含有的钙能增强药物的*性,使得药物蓄积中*。
药物都可以用热水送服吗
一般人服用药物时习惯使用较热的水冲泡,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但是在服用维生素类药物时应尽量避免,比如冲服维生素C泡腾片时就不宜用较热的水。因为维生素C遇热后很不稳定,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影响药效。此外,使用以下药品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方法,而且冲泡水温也不宜过高。
(1)活性菌类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含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含有肠球菌和枯草杆菌,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冲服水温过高会使药物中含有的益生菌灭活而失效。
(2)活疫苗类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减*活疫苗,送服时一定要用凉开水。因为活疫苗易受温度影响而失活,不能在小儿体内产生抗体,导致服用后无效。
(3)消化酶类多酶片、胰酶片、胃蛋白酶合剂等活性酶遇热后易变性失活,导致失效。
(4)止咳糖浆浸膏类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是由止咳抗菌成分溶于糖浆或浸膏中配制而成。口服后糖浆或浸膏暂时覆盖在发炎的咽部形成保护膜,使得有效成分在局部发挥作用。如果用热水冲服会导致糖浆稀释,黏稠度降低,影响疗效。
(5)抗疟药氯喹、伯氨喹和甲氟喹性质不稳定,遇热极易变质,不宜应用热水送服。
(6)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性质不稳定,前两者受热易分解失去药效,而后者受热(70℃)易还原被破坏。维生素C泡腾片中有枸橼酸、碳酸氢钠,加水后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冒出气泡以改善口感),但碳酸氢钠易溶于水,同时维生素C不稳定,在碱性溶液中遇光、热、氧化剂、金属(铁、铜)时则更易变质,为了保持维生素C的稳定,不宜应用热水冲服。
(7)抗菌药物阿莫西林遇热不稳定,容易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引起类似青霉素的过敏症状。冲服阿莫西林颗粒时应控制好水温,最好在40℃以下或用凉开水冲服,冲后最好马上服用,不宜久置。
此外,具有清热解*功效的中药也不宜用热水冲服,此类中药常带有芳香挥发油。如金银花、菊花、栀子、荆芥、柴胡、薄荷、藿香、苏子、香附、川芎等,应用热水冲后易加速挥发油挥发,最好用凉开水送服。
服药可以“想停就停”吗
合理停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患者认为症状好转,就随意停药,而不是按照医生制定的疗程停药,就可能造成疾病的复发或者更严重的不良后果。在一些情况下,当药物已经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时,就可以及时停药了,例如消除感冒症状的感冒药,只能消除咳嗽、发热、流涕等表面症状,不能治本;或者是止痛药,也是消除疼痛症状,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的根本原因,这样的药品在症状消除后,就可以停止服用了。
服用下列药物不能擅自停药,否则容易引发不良后果。
(1)抗生素有些患者不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或者怕抗生素久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在症状基本消除后就停用抗生素,过几天复发了又重新使用抗生素,其实这样反而更容易造成耐药菌产生,最后导致无抗生素可用。抗生素的使用有自己的规律,一般都需要使用3~5天。头两天抗生素的使用刚刚把细菌的活力消耗了很多,本来再过两三天就能把它们彻底消灭,可偏偏这时候停药了,几天以后,这些致病细菌又活了过来,往往引起病情反复,更可怕的是,这些活过来的致病细菌经过了前几天抗生素的“追杀”,比以前更强大了,很可能产生耐药性。
(2)抗心绞痛药例如使用硝酸甘油每次20毫克,每日3次,连服2~3周后骤然停药,可引起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并可诱发心肌缺血而导致心绞痛急性发作、心肌梗死或猝死。长期服用硝苯地平后突然停药,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肺水肿等高血压危象症状。
(3)降压药在较长时间服用降压药后如果突然停药,会出现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动过速、震颤等症状。因此,如要停药,应从之前7~10天开始逐渐减量。
(4)降糖药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见效后,如果突然中断用药,可使血糖骤然上升,甚至出现酮症酸中*而昏迷。
其他如抗心律失常药、皮质激素类药物、雌激素、抗癫痫药等,突然停药都可能出现症状反复或加重的不良后果。
贵药就是好药吗
好药,应当指的是那些疗效显著、质量稳定、不良反应少、使用便捷而且价格低廉的药物。好药不等于贵药,只要药品对治疗疾病安全有效且符合质量标准,这样的药品即使价格便宜同样是好药。有人认为价格高的药品生产工艺新,疗效肯定好于价格便宜的药品,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譬如:硝酸甘油的成本不过每片几分钱,但却被认为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效药物而被广泛使用。药品价格的高低不仅仅是由药品的疗效决定的,生产工艺的难易程度、研制时投入的经费、运输成本、产量大小等诸多因素同样会影响药品的价格,宣传费用同样也是造成药品价格差异的重要原因。少数不良供应商还利用人们认为“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等传统观念,故意虚高定价,使人们上当。当然也不能说贵药就不可取,尤其是一些刚上市的国内外原研的新药,有其他药品无法达到的特殊疗效,或者更好的安全性等优势,但由于耗费了长达数十年的研发时间,高达数亿元的研发费用,所以药价也非常昂贵。
感冒就要用抗生素吗
感冒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治疗难度较大,而且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产生严重危害。不少人患感冒后经常随意用药,结果药不对症、疗效不佳,更有甚者反而导致病情加重。下面介绍几种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感冒用药的误区。
不少人认为,感冒了,吃点消炎药就好了,这里说的消炎药就是指抗生素,这是误区。感冒分病*和细菌感染两种,只有细菌性感冒使用抗生素有效。但是大部分感冒都是病*引起的,抗生素对此类病*性感冒无效。严格来讲,对病*性感冒并没有特效药物,大多数采用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主要是依靠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病*达到恢复的目的。滥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二重感染、耐药性等严重后果,甚至产生超级细菌,不仅对患者自身,对整个人类也会产生危害。
抗生素就是消炎药吗
抗生素是一类由真菌、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者其他活性的物质。自从抗生素被人类发现并应用以来,为人类医疗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因此也被许多人奉为灵丹妙药。例如在二战时开始大量应用的青霉素,它拯救了无数盟*士兵的生命。但是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们使用不当,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常见的认识误区如下。
日常生活中,遇到感冒、发热、咳嗽、外伤,很多人认为是发炎了,首先想到用抗生素,将炎症和感染相混淆,将消炎药和抗生素混为一谈。炎症是指人体组织或器官对有害刺激或损伤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机体的这种炎症反应机制可以促进组织损伤的修复,但过于激烈的炎症反应则可使组织坏死,造成功能障碍。引起炎症的原因有物理性的,如刀刺伤、烫伤或冻伤,也可以是化学性的,如酸碱导致的损伤;有过敏原导致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如花粉、食物或药物引起的过敏;还可以是细菌、病*或寄生虫等生物感染引致的炎症。显然,我们通常遇到的细菌或病*引起的感染和炎症反应并不一样,治疗方法也不同。
炎症的治疗需要用抗炎药物,以抑制过于强烈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防止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常用的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或者糖皮质激素类如可的松、泼尼松等。还可以使用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或红外线、超短波等以减轻炎症反应。
而感染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原选用不同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病*感染,就用抗病*的药物,例如利巴韦林或者各种抗病*口服液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就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类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普通细菌感染,最好不要使用抗炎药物,如地塞米松等,以免掩盖病情。
抗生素副作用大,应减量使用吗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滥用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许多人了解到抗生素带来的问题后对抗生素的使用产生畏惧心理。为了保证使用“安全”,不按照医生的处方或者药物使用说明书,擅自减量使用,如将一次2粒减为一次1粒,或者将一天2次改为一天1次等。以为这样能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这是另外一种错误使用抗生素的例子。抗生素杀灭细菌的前提条件是其在体内的药物浓度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而人们擅自减少使用剂量往往会造成抗生素用量不足,从而使得人体内的药物浓度达不到治疗所需要的剂量。这样的服药方法不仅无法清除体内的细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反而会由于体内存在的低剂量抗生素诱发细菌的耐药性,为以后的治疗带来更大的麻烦。
服用维生素是多多益善吗
维生素,是一类具有不同化学组成和不同生理功能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并且不能像糖类、蛋白质、脂肪那样可以产生能量,但是却在人体生长、发育、代谢等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维生素是人类必需的营养成分,一般需要通过饮食等方法从外界摄取,主要用于防治维生素缺乏症,近年来也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但维生素并不能盲目补充,下面介绍几个维生素使用过程中的误区。
现代人们十分重视孩子的健康,总想多给些营养补品,在众多的营养剂中又尤以维生素为多。有些白领为了减肥不吃中餐或晚餐,但又怕营养不够,就用一把一把的维生素片解决问题。电视报纸的广告对维生素类药物和保健品的宣传比比皆是,给人们植入了维生素多多益善的观念。
那么,维生素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呢?
确实,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它是人体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之一,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化合物,虽然它们每天的需要量仅以毫克或微克计,却在现代饮食营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缺哪种维生素,人体都会出现相应的生理改变、不适,甚至诱发疾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一般从食物中获取即可满足,如果没有缺乏是不需要补充的,如服用不当,不但无益,更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另外,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还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浓度。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脂溶性的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存于脂肪内,通过胆汁缓慢排出,所以摄入过量可引起蓄积中*。水溶性的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叶酸、胆碱、维生素C等,也不宜超量服用。
维生素A超量摄入,急性中*表现为头晕、嗜睡、头痛、呕吐、腹泻等;慢性中*则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皮肤瘙痒、疲劳、无力、女性月经过多等。
维生素B6超量服用在毫克以上,将会产生药物依赖,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步态不稳、手足麻木等。
长期超量服用维生素D,可致高钙血症,引起厌食、呕吐、蛋白尿、血尿等,严重的可致肾衰竭。
维生素E如果长期服用且每日量达~毫克,可引起视力模糊、乳腺肿大、头痛、头晕、恶心、胃痉挛、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长期服用每日量超过毫克,将改变内分泌代谢情况,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出血、高血压、糖尿病或加重心绞痛,甚至可致乳腺癌。
维生素C大剂量服用(每天超过2克)可能引起腹泻、胃胀,也能增加草酸盐的水平,引起肾结石,因此有肾功能不好或有肾结石病史的人也应避免大剂量服用。长期大剂量服用后一旦停用,可能出现反弹的维生素C缺乏症。
中药无*副作用吗
经常看到有些药品或保健品被宣称是“天然制剂、纯中药制剂”,无*无副作用,其实“中成药无*”是一种误解,中成药如果应用不当,也与西药一样能引起*副反应,轻则贻误病情,重则危及生命。下面就列举一些常用的中成药,谈谈它们的*副作用。
(1)六神丸含有蟾蜍素和雄*等有*成分,有的人因为咽喉痛服用了六神丸,结果出现皮肤瘙痒、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嗜睡昏迷以及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症状。
(2)金匮肾气丸又称八味地*丸,此药常用于治疗腰酸腿软、小腹急痛、烦渴不眠、小便不利或尿频等症。但有些人服药后,会出现皮疹、恶心、腹痛、腹泻、水肿、头痛及血压上升、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
(3)小活络丸有报道因患外伤性肩周炎或腰部扭伤而服用此药,结果竟出现了胸闷、呼吸困难、全身皮肤瘙痒等症状,经过治疗,症状才消失。究其原因,可能与组方中的地龙(蚯蚓)所含的动物性蛋白质导致过敏有关。
(4)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眩、倦怠乏力等症。但有报道因患三叉神经痛服用该药,一周后全身出现点状粉红色丘疹、面部及下肢水肿、恶寒高烧、头部胀痛,停药治疗后痊愈。
(5)三仙丹、安宫丸、朱砂安神丸它们都含有朱砂,即硫化汞,久服可中*。
(6)其他服用消咳喘不当,可导致心律失常;服用附子理中丸不妥,会引起舌头卷缩、呼吸急促;滥用柴胡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等会引起过敏性休克等。而最近几年中药注射剂频发不良反应更是把中药的安全性推上了风口浪尖。为了避免用药时出现上述种种不良反应,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就立即停药,医院诊治。
“中药无*”的说法深入人心,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原因之一还在于对大部分中药其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没有西药透彻。西药上市使用之前都需要进行长期和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对不良反应的研究比较充分,在说明书上相应部分写得也很清楚,对自己的短处揭露绝不含糊,这实际上是给予了患者充分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患者。而中药的不良反应研究比较欠缺,尤其是中草药,大都是经验用药,很多药的有效成分分析尚在探索中,更别说对副作用的研究了。对于一些中成药,相关研究数据也非常缺乏,说明书中相应部分要么简单描述,要么省略,这就误导了患者,认为非常安全。另外,媒体在宣传时常刻意强调“纯中药制剂”,实际上为“中药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错误引导作用。
煎煮中药饮片前宜先用清水洗吗
有的人在煎煮中药之前嫌其“脏”“味”,为了除去上面的污垢、尘土等物,用清水来清洗,其实这是极不妥当的。
中药材须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作为中药饮片,其炮制的目的有:改变药物性能,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的*性和副作用;矫味、矫臭;便于制剂、煎服和贮存;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如果用水清洗,清除或改变其中的有效物质,必然会改变药效。如某些中药里含有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枸杞子中的酸、麻*中的碱、甘草中的糖、杏仁中的苷等,水溶解度就很大,如果煎煮前用水清洗,有效成分也会大量损失,的确没有必要。
煎煮中药饮片前宜先用温水浸泡吗
煎煮中药是把中药的有效成分从植、动、矿物的固体中提取出来,溶解于药汁中。煎煮前先用水浸泡,目的是尽可能有利于更多的成分溶解于水中。
中药材大多是干燥的组织,细胞干枯而萎缩,有效成分以沉淀或结晶存在于细胞内,组织外表面十分紧密,水分不易渗透,药物不易溶出,而以水浸泡一段时间后,中药材会变得柔软,细胞开始膨胀,细胞膜的间隙变大,水分易进入药材组织内,成分溶解于水中,在组织内形成高浓度的药物溶液,随着水温的增高,组织内的高浓度药液会逐渐向组织外扩散,有效成分就会溶解于水中。
有些药材含有淀粉、蛋白质,如不浸泡就立即煎煮,会导致淀粉糊化、蛋白质凝固,堵塞在药材表面的毛细孔道,水分进不去,有效成分溶不出来。
浸泡后可节约煎煮的时间,达到沸点后,一般20~30分钟即可。
水温宜在25~50℃,浸泡的时间宜掌握在30~90分钟,并依据冬、夏季节的变化可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以达到完全浸透为准。或以中药材的性质而定,一般以花、草、叶、茎的中药以浸泡30分钟为宜,以根、根茎、果实、动物脏器、矿物质的中药应浸泡60~90分钟。
浸泡的水量以高出药材表面1~2厘米为宜。
部分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如麝香、阿胶等,不宜浸泡。
空腹饮用中药汤剂好吗
有些患者空腹服用中药汤剂之后会出现胃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反应,建议改为餐后服用,以利于保护身体健康。但有的汤剂可以放在餐前30分钟服用,比如治疗胃溃疡及胃黏膜糜烂的汤剂,一般都含有白芨、海螵蛸等中药,这些药会有效地抑制患者的胃酸分泌,且在肠胃的内壁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所以说,这类中药最好在餐前空腹服用。一些泻下药、开胃药也不能在餐后服用,因为这类中药主要治疗便秘等症状,含有大*等中药,所以应在餐前服用。另外,滋补类中药也最好在空腹时服用,这样效果更好。但汤剂的温度宜适中,不宜过凉。
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
国家近年来特别
1.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证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才使用抗生素。这一方面固然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通过症状、体征以及一些专业的实验室和病原微生物检查来确定,但另一方面可以明确的几个基本常识是:病*性感染的疾病、无条件的预防性用药、无感染征象的发热都不是抗生素的应用指征。
(2)根据药物敏感情况选择用药有条件的尽量做病原学和药敏试验,条件不允许的凭经验选择可能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避免长时间大剂量的应用广谱抗生素。能口服用药的尽量选择口服,最后才选择静脉用药。
(3)按时服药、及时停药严格按照医嘱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量服用药物,私自减少用药次数或用药量非但不能有效发挥疗效,还会使致病菌易产生耐药性。感染引起的症状消失后,即可停止使用抗生素。但一些特别严重的感染也需在症状消失后,持续用药一段时间。
(4)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和方法一般情况下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如因手术要预防使用,也要严格遵循卫生部颁布的预防用抗生素的应用指导原则。
(5)合理选择联用药物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如因病情需要必须联用两种或以上抗生素以增强抗菌效果时,应该避免联用*性反应有叠加、相互间疗效产生影响或同一类型的药物。比如青霉素类G与红霉素联用,疗效反而会降低。
(6)尽量避免局部外用抗生素因外用易引起耐药菌的产生,同时还可能导致变态反应。
2.正确应用抗生素注意事项
(1)详细了解过敏史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用药是否出现过敏情况以及家族中其他人使用抗生素的过敏情况,避免再次使用曾经出现过不良反应的药品。严格执行皮试常规,尤其是现在一些口服的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也需要做皮试,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要求用药。
(2)特殊人群慎用对儿童、老人、孕妇及肝肾功能不良的这一类特殊患者来说,在服用抗生素时有各自不同的注意事项。例如: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减退,使药物代谢减慢,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因此,用药剂量和用药的间隔时间要根据个体情况来调节。随着合成功能的减退,老年人体内维生素生成较前减少,此时如果长期应用抗生素会进一步抑制维生素的合成,引发口腔溃疡、舌炎等,而且老年患者服用药物种类多,有时会对抗生素的疗效、代谢产生影响,这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寻求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诱发原有的疾病。
(3)注意特殊药物用法①头孢曲松钠严禁与任何含钙溶液同时使用,因合用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颗粒状的沉淀物,如通过静脉输注进入血管,会因堵住一些细小血管,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②红霉素由于在酸性条件下不易吸收,且在胃肠道中容易被破坏,因此应避免与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酸性药物合用;而与碱性食物或药物同服时,需警惕因排出减慢,药效增强而导致副作用增强。
(4)注意食物和药物的影响①食物的影响。一些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啤酒会增强红霉素的疗效,同时另一些食物如葡萄柚、柳橙汁因诱导红霉素在体内代谢加快,也能降低红霉素的疗效。使用含甲硫四氮唑基团的头孢类抗菌药物(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等)期间严禁饮酒,甚至在使用上述抗菌药期间及停药后14天内,均应避免饮酒或进食含酒精制品(*酒、啤酒、酒芯巧克力等),也应避免用酒精进行皮肤消*或擦洗降温,尤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注意。②药物的影响。如青霉素有不能与碳酸氢钠配伍的禁忌;通过抑制或者诱导肝药酶的功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如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多是肝药酶的抑制剂,与其联用的其他抗生素在体内的代谢减慢,可导致药效增强,也可使副作用增多;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西咪替丁等则是肝药酶诱导剂,与其联用的抗生素代谢增快,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减少,疗效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高血压病何时服药最好
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血压在昼夜24小时内呈周期节律性变化。清晨醒来后,血压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上午9~11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到下午3~6时又再次升高,随着夜幕来临,血压呈持续降低趋势。这“二高一低”的时间段是高血压的危险期。尤其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血管弹性减弱,血压自动调节能力减低,故夜间血压下降更为明显,血流缓慢,易诱发脑梗死。
短效降压药每日3次,应选择在高血压高峰出现前0.5~1小时给药效果较好。第一次服药应在清晨醒后即服,最后一次应选在下午6时之前。
长效控、缓释制剂每日只服用1次,也应选择在清晨醒后即服。这样既能使白天的血压得到较好控制,又不会造成夜间血压过低。
如何选对药物合理降糖
1.合理选择、正确使用降糖药的原则
糖尿病分为Ⅰ型和Ⅱ型,发病的原因不同,选择的药物也各有所异。其中Ⅰ型糖尿病也称胰岛素依赖型,好发于青少年,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必须直接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才能使体内的葡萄糖完成正常代谢。Ⅱ型糖尿病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体内也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但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仍有功能,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刺激其分泌增多。这一类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这是由于体内周围组织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或敏感性降低,使得患者体内的胰岛素虽然并不缺乏,但无法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调节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是首选,但如果口服降糖药控制不好,也需选择胰岛素注射治疗。
Ⅱ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体重又分为肥胖和非肥胖两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同。肥胖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因此使用磺酰脲类或外源性胰岛素无明显作用,应首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罗格列酮等。对非肥胖患者,认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是其主要病因,使用磺酰脲类可以控制大多数患者血糖水平。其中磺酰脲类既根据维持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又根据作用强度分为强效、中效和低效等不同制剂,并不是作用时间越长、强度越高的药物就越好,需要根据患者年龄、肝肾功能、血糖水平和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情况等来选择。此外,正确的服用时间与方式也是口服降糖药能充分发挥疗效的前提。
注射用胰岛素根据维持疗效的时间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多种剂型,以及动物、半合成人工、基因重组生物合成和人胰岛素类似物等多种来源。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和经济承受能力来选择使用,同时结合这些制剂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合理应用,才能达到平稳降糖的效果。
2.降糖药常见不良反应
磺酰脲类: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不适、恶心、腹痛、腹泻。大剂量氯磺丙脲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错乱、嗜睡、眩晕、共济失调。长效的磺酰脲类易导致持久性的低血糖症,因此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最好选用短效药物。
二甲双胍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秘、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及胃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也会出现皮疹及流感样症状。
胰岛素增敏剂:会引起轻中度水肿、贫血、低血糖、肝功能异常及血脂增高等。根据国家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罗格列酮有引起心脏病发作和卒中的风险。
3.合理使用降糖药的注意事项
(1)掌握正确的服用方法主要针对口服降糖药,类型不同则服用的时间不同,前文中已有说明;同时,剂型不同服用的方法也不同,如缓释片只需每日早晨服用一次即可,而二甲双胍如制成肠溶片可避免对胃的刺激,使其不一定非要餐后服用。需要注意的是,规律用药不但可以平稳保持血糖水平,还能使耐药情况发生减少。
(2)与其他药物合用的禁忌与噻嗪类利尿剂、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合用会使血糖升高,抵消降糖药作用;与普萘洛尔、磺胺类药、阿司匹林等合用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与苯妥英钠等肝药酶诱导剂合用会降低降糖药的疗效;与吲哚美辛合用会引发高血糖;与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类合用可拮抗降糖药作用;与加替沙星合用会引起原因不明的血糖波动等。
(3)合并其他疾病的选择用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最好不用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等),因降糖药可能引起低血糖,而β-受体阻断剂会掩盖其临床症状,导致严重后果;如选择二甲双胍需要配合服用维生素B和叶酸;肾功能损害严重,需要选用胰岛素治疗。
如何规范使用降脂药
对一些长期不运动、体重偏高或者爱饮酒的人群,体检的时候常常会发现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甚至还伴有轻度脂肪肝。那么这时是否应服用降脂药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如果这时贸然使用降脂药反而会对身体带来不利影响。当仅发现血脂升高而没有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疾病时,一般可以不用服药,而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调节饮食来达到控制血脂的目的。这需要人们控制体重,坚持合理运动、戒烟戒酒,并且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不饮浓茶、不吃辛辣调味品,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等。
如果血脂高并伴有心脑血管、高血糖等疾病,就要进行积极的降脂治疗。甚至对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如伴有胸痛,临床治疗指南上推荐应用降脂药作为二级预防的措施。
1.合理选用降脂药的原则
临床常用的降脂药包括:他汀类,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维生素B3类,如阿昔莫司、烟酸、烟酸肌醇等;贝特类,如吉非贝齐、非诺贝特等;胆酸螯合剂,如考来烯胺、考来替泊等;多烯脂肪酸类,如亚油酸、脂肪酸等;其他,如熊去氧胆酸、谷甾醇、泛硫乙胺等。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他汀类药物,除了能减少胆固醇合成、加速胆固醇的清除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抗氧化、抗炎、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降脂、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范应用上述药物的关键在于对症下药。高胆固醇血症首选他汀类,可以联合胆酸螯合树脂类或烟酸类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首选贝特类,同时也可以配合烟酸类和多烯脂肪酸类;一些贝特类药物因为具有中等降胆固醇的作用,适用于混合型高脂血症,如苯扎贝特等,也可配合烟酸类、泛硫乙胺治疗。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当血脂控制达标后,应逐渐减量,然后以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长期服药来维持疗效,否则不但前功尽弃,发生心肌梗死等意外事件的概率也会大大上升。
2.降脂药常见的不良反应
他汀类:会引起肝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症,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和肌肉酸痛无力,停药后好转,但严重时会导致急性肾功衰,因此需要坚持定期检查肝脏功能和肌酸激酶的水平。
贝特类:会引起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症状和胆结石。
烟酸类:大量使用会引起面部潮红、肝脏*性、痛风和扩张血管等反应,严重时需停用。
胆酸螯合剂:会引起便秘、食管反流、恶心等胃肠道症状。
3.合理使用降脂药的注意事项
合理掌握服药时间,由于夜间人体合成胆固醇最活跃,而他汀类主要是通过限制胆固醇的合成起作用,因此晚上服药所产生的胆固醇降低幅度较白天服药大,所以他汀类药物应晚间顿服。
联合用药需谨慎,由于药物联用会加重不良反应,特别是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烟酸类、甲状腺素、免疫抑制剂、吡咯抗真菌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葡萄柚果汁同服时,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发生率升高,因此,在应用降脂药物前,需将自己正在使用的药物告诉医护人员,有助于合理选择治疗药物,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消化不良如何选择用药
消化不良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胃肠动力降低,二是消化酶分泌减少,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消化不良的原因。常用的药物则包括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以及各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淀粉酶、胰酶、干酵母等,常制成复方。对消化酶的选择有讲究:一要选择活性高的产品,并且最好能含有胰酶;二要选择肠溶制剂可保护胰酶不被胃酸灭活。
胃溃疡患者应如何服药
人体胃部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以帮助食物消化,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胃酸和胃蛋白酶会损害胃黏膜而形成溃疡,严重时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引起胃溃疡的原因有遗传、精神刺激、环境因素、药物作用和吸烟等,但大部分的胃溃疡患者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一旦发现有胃溃疡,就需检查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如结果为阳性则需尽快行抗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的根治方案:采用三联用药的方式,即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呋喃唑酮),连用1~2周,根据具体情况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铋等。停药后复查,如未能根治则需继续治疗。发现感染后,餐具应单独使用,避免传染给家人,治疗过程中,餐具也需定期消*,避免重复感染。
人体胃酸分泌有2个高峰,分别为餐后和凌晨2时左右,上午分泌最少,下午到次日凌晨分泌逐渐增多。结合这种生理规律,抗溃疡药物服用方法如下。
(1)抑制胃酸药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溃疡愈合。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这些药物在饭前30分钟,或每日下午及临睡前服用效果好。每日1~2次,服药时间为3个月左右。需要注意的是质子泵抑制剂长期应用会引起肝功能异常,表现为皮肤瘙痒、变*等;而组胺H2受体拮抗剂会引起幻觉、定向力障碍和精神紊乱,司机、高空作业者和老人慎用。
(2)抗酸药能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缓解疼痛。多为复合制剂,通常含有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饭后1~2小时服用,也可根据需要服用。
(3)胃黏膜保护剂可以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刺激、促进溃疡愈合。如硫糖铝、米索前列醇、枸橼酸铋钾等。宜在饭前或睡前30分钟服用,也可以根据需要服用。如与抗酸药联用,服用间隔至少达1小时,不宜与牛奶同服。服用后大便颜色可能变黑,属正常现象,停药后好转。因含有金属离子,不能长期使用。
(4)促胃排空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减少食物对胃的刺激。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安、莫沙必利等。宜在饭前30分钟服用,症状减轻即可停用。
(5)抗胆碱类药通过减少胃酸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达到延缓胃排空的目的,有利于延长抗酸药的作用。因此不宜与促排空药合用,常用的有颠茄片或浸膏、阿托品、溴丙胺太林等,通常用于缓解疼痛,不宜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