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两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两句话都提到了吃萝卜和吃姜,身体健康,不用找医生开药方,同时规定了吃萝卜和姜的季节和每天的时辰。可是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疑问,夏天很热,怎么还需要吃辛温的姜呢?为什么又要在早上起床时吃姜,在晚餐时吃萝卜呢?这两句谚语其实蕴含了很深邃的中医养生思想。
生姜既是烹饪调料,而在中药里,生姜也是一味至关重要的常备中药,它辛温燥烈的药性,常常能让医生笔下的处方画龙点睛,引领诸药直达病所,让疾病无处遁形。所以我们又常说,“家备小姜,小病不慌”。
自古以来中医就有“生姜治百病”的说法。而且生姜的来源和功效都可以说是传奇的存在。
食用姜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记载出现在《神农本草经》。相传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虽然这个传说无从考证,但是说明了生姜的一个重要功效,就是解*。
《论语》记载孔子说过:“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顿都不多吃。
生姜是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生姜这味药,性温热,力辛散,就像一团走窜的火,因此生姜虽然主入脾胃,但并不会安分的待在里面,而是向外向上发散,进入肺与肌表,所以把生姜的性味归经,总结为入脾、胃、肺。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肺寒咳嗽、胃寒呕逆及鱼蟹中*之症,素有“呕家圣药”的美誉。
一、生姜的功效
1解表散寒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若受凉感冒,不用着急吃药,在初期鼻塞流清涕时,切上五片姜,两段葱白,煮水喝下去,就足以驱除风寒。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生姜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有些《中药学》的教科书上,说生姜的第一个功效是发汗解表,其实生姜发汗解表的作用不明显,发散风寒还准确一些。
生姜的解表作用一般,因此,姜汤,或者加一点葱白,或者加一点红糖,也可以和紫苏叶配伍,用来治疗外感风寒轻证。因此,生姜常常在发散风寒的方子中作为辅助药,辅助麻*、桂枝、紫苏、羌活、防风这些药物,增强发散风寒的效果。
2温中止呕我们刚才讲生姜的解表作用一般,但在很多解表的方子中都用到生姜,一个是因为生姜辅助解表发汗的药物,增强疗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于外感风寒,并且中焦也受了寒邪,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方子中用生姜温中止呕的作用,就是其他中药替代不了的了。
我们现在来回答,为什么中医倡导“冬吃萝卜夏吃姜”,而且还说“上床萝卜下床姜”呢?
在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有这样论述:“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
大体意思就是,以五月为代表的夏季,阳光蒸蒸,向上向外散发,故天气表现的十分炎热,但与此同时,在里的阳热反而血少,因而容易生冷生寒,故地下表现得相当阴冷。相应于人就是“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心烦口渴,却容易腹泻。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