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痤疮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碍容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颜面部,临床以面部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中医药因其治疗痤疮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等特点,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痤疮在皮肤科临床上虽不属重症,但由于其与人的“面子”有关,故患者对治疗的要求较高。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依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传统上依据患者病程长短、皮损形态、兼夹症状等因素,将痤疮分为三型论治,即肺经风热型、胃肠湿热型、痰湿血瘀型。不同医家由于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理解,在治疗上又有不同的偏重,或在辩证的同时加用一些与其观点相符的药物。如有的医家强调肝气郁结,冲任失调,进而痰火郁结,湿*内蕴引起较严重的囊肿性痤疮,故治疗上多加用疏肝散结药物;有的医家强调本病的根本原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治疗上多用滋阴降火药物;有的医家认为湿盛为痤疮发病的根本原因,热邪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注重清利湿热。
临床上没有一种方法或一种药物是所有痤疮的克星,所以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地使用药物,而不是片面学习某位专家经验,或某些偏方、专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中西医结合是吸取各家长处,不是简单地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的深层次的联合,是中医配伍中的相需、相使,而不是相畏、相杀,或毫无关系。
痤疮的辩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证。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在临床上,根据治疗需要,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
(一)肺经风热型:常因青春期生机旺盛,血气充沛,阳热偏旺,热盛伤肺,肺热熏蒸,蕴阻肌肤而致。主要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口干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泻肺清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12g,*芩9g,桑白皮12g,侧柏叶12g,菊花9g,桑叶9g,金银花12g,生甘草6g。
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g,象贝母9g,玄参12g;如面部痒甚者,加白藓皮12g,白蒺藜12g;心烦急躁者加丹皮12g,栀子12g;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面部出油多者,加苦参12g、白花蛇舌草30g。
方中枇杷叶、桑叶清肺热、通肺络;*芩、桑白皮清肺泄热;菊花、金银花祛风清热解*;侧柏叶清肺热,除脾湿;生甘草清热解*,调和诸药。
参考方:
1.银翘散(《温病条辨》):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穗、 生甘草 淡豆豉。
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二)胃肠湿热型:常因饮食不洁,偏嗜辛辣肥甘、油腻腥发之品,以致湿热困阻中焦,循经上蒸,胃经实火外发面部而成。主要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痒甚,伴唇口干裂,便秘,溲赤,纳呆,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
方药:*连解*汤加减。
*芩9g,*连6g,苦参12g,山栀9g,土茯苓15g,全瓜蒌18g,白花蛇舌草15g,丹皮15g,生川*(后下)6g,生甘草6g。
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9g;皮损出现红肿者加连翘15g、银花30g;疼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皮疹作痒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方中*芩清肺热,*连清胃热,栀子清三焦热,大*清泻胃肠湿热,四药同用,清三焦*热、利胃肠湿热;苦参、土茯苓、全瓜蒌清利胃肠湿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丹皮清热凉血,生甘草清热解*、调和诸药。
参考方:
1.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蒿、栀子、大*。
2.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连翘、栀子、*芩、薄荷、大*、芒硝、甘草、淡竹叶。
(三)热*型:常因日晒过度,热*入里,心经伏热,恋而不去,心火亢盛,积热上冲颜面而发。临床以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伴心烦易怒,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便秘,溲赤,舌边尖红、苔薄*,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
方药:五味消*饮加减。
*芩12g,*连6g,桅子12g,生石膏15g,野菊花30g,金银花3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2g,败酱草12g,丹皮12g,生甘草6g。
加减:口干唇燥者,加玄参12g、天冬12g、沙参12g;大便干结者,加枳实9g、生大*6g;若结节久治不消加乳香6g、没药6g、山慈菇12g、皂刺9g。
方中*芩、*连、生石膏、栀子清三焦热邪;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清热解*;丹皮清热凉血;生甘草清热解*、调和诸药。
参考方:
1.内疏*连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连、芍药、当归、槟榔、木香、*芩、山栀子、薄荷、桔梗、甘草、连翘。
2.银花解*汤(《疡科心得集》):金银花、地丁、犀角、赤苓、连翘、丹皮、川连、夏枯草。
(四)肝经郁热型:肝主疏泄,性喜调达,性情急躁,或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肝郁则病,郁久化火生热,上扰面部发病。多见于女性,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以炎性脓疱、丘疹为主,病情轻重和月经周期相关,兼见心烦易怒,乳房胀满不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桅逍遥散加减。
炒丹皮12g,炒桅子12g,*芩12g,山楂9g,苏梗9g,当归12g,生地*15g,茯苓15g,白术12g,白花蛇舌草30g,茵陈9g,蒲公英15g。
加减:皮疹色红者,加赤芍12g、连翘12g;脓疮者,加银花15g、半枝莲15g、野菊花12g;皮疹多或结节、囊肿难以消退者,加三棱9g、莪术9g、海藻12g、夏枯草12g、浙贝母9g等;皮疹作痒者,加苦参9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剧者,加红花12g、益母草12g、仙灵脾9g、肉苁蓉9g、锁阳9g;皮脂溢出多者,加侧柏叶12g、薏苡仁15g。
方中丹皮、栀子清肝热;苏梗、茵陈、山楂疏肝健脾;*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生地、当归养血活血;茯苓、白术健脾除湿。
参考方:
1.疏肝溃坚汤(《医宗金鉴》):川芎、白芍、当归、夏枯草、僵蚕、香附、石块明、柴胡、穿山甲、红花、片姜*、生甘草、陈皮、灯心草。
2.化肝煎(《景岳全书》):青皮、陈皮、芍药、牡丹皮、栀子、泽泻、土贝母。
(五)痰瘀互结型:因病久不愈,邪聚不散,气滞血瘀,经脉失畅,或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气血受遏,凝聚而成。临床主要表现为颜面皮疹经年不退,肤色红或暗红主要表现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颜面、胸背较多的结节、囊肿,或遗留有疤痕,色素沉着,或呈细小米粒样丘疹隐现于皮下,丘疹颜色暗红或呈皮肤色,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涩。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茯苓15g,姜半夏9g,陈皮9g,川芎9g,丹参15g,当归12g,莪术15g,夏枯草15g,红花9g,生甘草6g。
加减:如结节明显者加三棱12g,海藻12g,象贝母9g,山慈菇15g;如丘疹颜色较红者加菊花9g,金银花12g,*芩9g。
方中茯苓健脾除湿;半夏、陈皮理气化痰;当归、川芎、丹参、莪术、红花养血活血、散瘀消结;夏枯草清肝热、散瘀结;生甘草清热解*、调和诸药。
参考方:
1.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连翘、半夏、甘草节、独活、海带。
2、大*ZHE虫丸(《金匮要略》):熟地*、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桃仁、苦杏仁、*芩、地*、白芍、甘草。
(六)阴虚火旺型:乃因肾阴不足致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偏旺,循经上蒸而外发本病。临床表现以丘疹型多见,伴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渴唇燥,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女性患者可见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皮疹于经前加重。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丸加减。
知母12g,*柏12g,女贞子20g,生地*15g,鱼腥草20g,旱莲草20g,蒲公英l5g,连翘15g,丹参25g,甘草6g。
加减:结节及囊肿赤肿、成脓剧烈者,可加地丁15g、白芷12g、花粉15g;硬结囊肿及瘢痕多者,可加莪术12g、夏枯草9g、昆布9g、海藻9g;五心烦热重者,加龟板9g、鳖甲9g;失眠者,加酸枣仁12g、*连3g。
方中知母、*柏清肾中虚火;女贞子、旱莲草、生地*滋阴清热;鱼腥草、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散结;丹参活血养血散结;甘草调和诸药。
参考方:
1.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熟地、龟板、猪脊髓、*柏、知母。
2.滋阴地*丸(《赤水玄珠》):熟地*、白茯苓、山茱萸、甘菊、牡丹皮、何首乌、*柏。
(七)冲任失调型:主要表现为中年女性的迟发型痤疮,丘疹色红,反复发作,丘疹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同时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此类患者多工作、学习紧张,生活无规律,致使机体内环境失衡,内分泌紊乱。临床表现以丘疹型多见,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加减。
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生地*18g,玄参12g,仙茅9g,仙灵脾12g,当归12g,丹参15g,益母草12g,桑白皮12g,凌霄花12g,生甘草6g。
加减:如伴有胸胁胀满者,加柴胡9g,郁金9g,香附9g;如痛经明显加元胡12g,木香9g。
方中:方中女贞子、旱莲草、生地*、玄参滋养肝肾之阴;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当归、丹参养血活血;益母草、凌霄花调经活血;桑白皮清肺热;生甘草清热解*、调和诸药。
参考方:
1.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旱莲草。
2.补肾地*丸(《活幼心书》):干山药、山茱萸、熟干地*、鹿茸、川牛膝、牡丹皮、白茯苓、泽泻。
(八)脾虚湿阻型:久病体虚,或禀赋不耐,或服清热解*药过多,或贪凉饮冷,而至脾胃虚弱,水湿不化,上泛面部。表现为面部皮脂溢出严重,白头粉刺增多,恶心,腹胀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缓。
治法:清脾除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茯苓15g,白术12g,生薏仁15g,扁豆12g,冬瓜皮15g,泽泻12g,桑白皮12g,炙杷叶12g,焦三仙各10g,陈皮12g,砂仁6g。
加减:胃胀闷不适,加香橼9g,佛手9g;不喜冷食,时有胃痛者,加木香6g,吴茱萸6g,干姜3g;恶心欲呕者,加生姜3g,清半夏9g,苏叶6g。
方中茯苓、白术、生薏仁、扁豆健脾除湿;冬瓜皮、泽泻清表里之湿;桑白皮、杷叶泻肺热;焦三仙、陈皮、砂仁健脾理气除湿。
参考方:
1.平胃散(《和剂局方》):陈皮、厚朴、苍术、炙甘草、生姜、大枣。
2.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炒苍术、姜炒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炒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木通、肉桂、甘草。
当代名老中医治痤疮经验
1.王德林以风热火*。湿热火*二型辨证论治。
王德林,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耳鼻喉专家。王老认为,痤疮多由风热火*或湿热火*郁于肌肤引起,治疗以清热解*,祛风止痒或清肠通便为原则。风热火*型是由于肺,胃火*和血热所引起,症见颜面部有与毛囊一致的丘疹,形如粟米大小,可挤出白色油状物质,以鼻周围和额部较多,亦可见于颈后部,间或有黑头,并伴有发痒,口鼻干燥,大便干,舌质微红,苔薄白或薄*,脉浮滑。治疗宜清热解*,祛风止痒,拟桑蝉地甘汤(生地、桑叶各30克,蝉蜕、甘草8克,威灵仙、白鲜皮、白蒺藜、牡丹皮、赤芍各15克)。
湿热火*型是由于素体有热,复感外界*邪,致使*与湿相结而成,症见面部有散在丘疹,以小脓疱为主,周围有轻度红色,自觉疼痛,严重时可见掀红肿痛,伴有发热,舌红苔*燥,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清肠通便,用五味消*饮合*连解*汤加减: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赤芍、连翘、丹皮各15克,紫花地丁、*芩、*柏、山栀各10克,*连、大*各3克,甘草6克。
2.许连霈擅长泻火解*消粉刺。
许连霈,全国名老中医,国家卫生系统老中医药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许老认为,痤疮的形成源于上、中、下三焦,属于实证或实中夹虚,病位在气分、血分;源于下焦者,多因素体阳热,生理亢盛之火的遗传素质使营血偏热,此为内因;源于中焦者,多因嗜食肥甘辛热,阳明多气多血助湿化热。源于上焦者,为外感六淫之火侵袭肌表,太阳多气少血助*热上行,蕴郁头面,胸背肌肤而成,热*日久,耗炼津血则致瘀,湿热与瘀血互结,常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治疗当以清火解*为主,兼以消肿散瘀之法。方药:金银花、紫花地丁、桑白皮各15克,*芩、连翘、丹参各10克,*连、甘草各6克。加减:结节囊肿明显者加当归10克,制大*3克;聚合性痤疮加*柏10克。方中重用*芩清上焦心肺之火,除肠中湿热为君药;*连、山栀清心,胃中焦之火,消肿解*除烦;金银花、连翘消肿散结,清解气分之*;紫花地丁、丹参凉血散瘀解血分之*,透营转气,共为臣药;桑白皮引药入经清利肺经湿热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有家族史者加*柏10克以清肾经亢盛之火,清阴虚阳盛之热;伴结节囊肿者加当归、酒制大*助清三焦诸火,散瘀通经,如此清火解*协同应用,具有调节免疫,促进组织修复和抗菌抑菌的作用,对治疗痤疮的疗效起着决定性作用。
3.唐汉钧辨证辨病相结合。肺、脾、肾并重治疗痤疮。
唐汉钧,上海市名中医,著名中医外科专家。唐老认为,肺胃郁热,冲任失调是痤疮发病的内因;外感风热,饮食不节,痰瘀互结是其外因。脏腑主要责之于肺、脾、肾,唐老根据痤疮的中医发病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病因病理变化,认为20岁左右,以肺经风热为主;30岁左右,以胃肠湿热或肺胃郁热为主;40岁左右,以肝肾阴亏为主。肺经风热型治宜宣肺清热为主,方用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各12克,*参10克,*连、*柏甘草各6克)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克。浙贝母9克,玄参10克;如面部痒甚者加白鲜皮、白蒺藜各12克;胃肠湿热型治宜清热利湿通腑为主,方用*连解*汤(*连、栀子各9克,*芩、*柏各6克)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金银花各15克,野菊花9克;肝肾阴虚,冲任失调型治宜滋养肝肾,调摄冲任为主,以二至丸(女贞子、早莲草各15克)加减,如伴有胸胁胀满者加柴胡、郁金、香附各9克;如痛经明显加元胡12克,木香9克;痰瘀互结型治宜化痰祛瘀散结为主,以六君子汤加减,如结节明显者加三棱、海藻各12克,浙贝母9克,如丘疹颜色较红者加菊花、*芩各9克,金银花12克。肺、脾、肾三脏症状兼有者,经验方用:枇杷叶、桑白皮、仙灵脾、女贞子各12克,*芩、菊花、山楂、陈皮、姜制半夏各9克,茯苓、白术、丹参、白花蛇舌草各15克。如肺热偏重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地骨皮各10克;胃火盛加*连5克,山栀10克;冲任失调明显加*精、肉苁蓉、枸杞子、旱莲草各8克。
提醒:痤疮患者应注意工作生活调摄。保持饮食均衡,心情愉快,睡眠充足,适当运动,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助痤疮的改善和恢复。
1疏风清热治肺热型痤疮:
蔡某,女,25岁。年3月2日初诊。主诉:面部生粉刺2个月。现病史:2个月前,因外感风热,面生粉刺,多为白头粉刺,虽经治疗,但反复出现,至今未愈,故来门诊求治。症见:面部散在白头粉刺及结节,局部可见凹陷性瘢痕及暗红色印记,粉刺色红,触之疼痛,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舌质红,苔薄*,脉浮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经风热。治法:疏风清热。
六味疏风清热汤湿敷(自拟)
方药组成:桑白皮、炙枇杷叶、连翘、金银花、*芩、蒲公英各10g。
使用方法:水煎湿敷,2次/天,每次30min。
年3月9日二诊:上方用7天,皮疹大部分消失,无新生皮疹。守方又用7天痊愈,遗留凹陷瘢痕及暗红色印记。
八味消痕散外涂(自拟)
方药组成:白芷、天花粉、三七、丹参、桃仁、夏枯草、山慈菇、当归各10g。
使用方法:将上药粉为细末过筛,每次将少许药粉用*瓜汁或苦瓜汁调成糊状外涂,2次/天,每次2h以上。
八味消痕散外用1个月,瘢痕几乎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笔者按
素体肺经蕴热,复感风热,熏蒸面部,发为痤疮,治宜疏风清热。六味疏风清热汤中桑白皮主入肺经,清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枇杷叶清肺止咳;连翘清热解*,消肿散结,疏散风热;金银花清热解*,疏散风热;*芩清热燥湿,泻火解*;蒲公英清热解*,消肿散结,利湿通淋。八味消痕散中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消肿排脓;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三七、丹参、桃仁活血化瘀;夏枯草清热泻火,散结消肿;山慈菇清热解*,消痈散结;当归补血活血。
2解*利湿治湿热*蕴结型痤疮:
姜某,男,22岁。年5月1O日初诊。主诉:面生粉刺1年。现病史:平素嗜食甜食厚味,油性皮肤,1年前,仅在前额生少许粉刺,未加重视,不久,面颊、下颌及颈部均生粉刺,且演变成脓疱、渗出及红色结节,触之疼痛,久治未愈,故来门诊求治。症见:面颈部散在白头粉刺及结节、脓疱、渗出,口臭,便秘,尿*;舌红,苔*腻,脉滑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湿热*蕴结。治法:清热解*,利湿。
七味解*利湿汤外洗(自拟)
方药组成:桑白皮、*芩、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柏、泽泻、白术各10g。
使用方法:水煎湿敷及浴足,2次/天,每次30min。
五味消*散外涂(自拟)
方药组成:*连、*芩、连翘、龙胆草、土茯苓各10g。
使用方法:将上药粉为细末过筛,拌入红霉素软膏中外涂,2次/天。
年5月17日二诊:上方用7天,脓疱消失,结节明显回缩,小丘疹已消退,守方继用。年5月24曰三诊:上方又用7天,结节消失,留有瘢痕。八昧消痕散外涂35天,瘢痕明显消退。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笔者按
素体蕴热,饮食伤脾,脾虚生湿,湿热蕴久生*,加之外感湿热之邪,湿热*蕴结肌肤,发为痤疮。治宜清热解*,利湿。七味解*利湿汤中桑白皮清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芩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夏枯草清热泻火,散结消肿;白花蛇舌草清热解*,利湿通淋;*柏清热燥湿,解*疗疮,泻火;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白术健脾渗湿。五味消*散中*连清热燥湿,泻火解*,尤长于清中焦湿热,泻心经实火;*芩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连翘主入心经,既能清心火,解*,又能散上焦风热;龙胆草苦寒,归肝、胆经,清热燥湿,泻火;土茯苓解*,除湿。
3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型痤疮:
白某,女,23岁。年5月26日初诊。主诉:面生粉刺,胁痛8个月。现病史:平时急躁易怒,8个月前鼻尖生黑头粉刺,口服“痤疮丸”2个月,无明显疗效,且扩展至整个面部,急躁发怒时加重,现来门诊求治。诊见:面颈部散在黑头及白头粉刺、结节、瘢痕,结节暗红,触之疼痛,胁肋胀痛;舌质暗,苔薄*,脉弦细。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肝郁气滞。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解*。
九味疏肝解*汤外洗(自拟)
方药组成:柴胡、郁金、佛手、香附、*芩、桑白皮、连翘、山慈菇、北沙参各10g。
使用方法:水煎湿敷及浴足,2次/天,每次30min。
十味解郁散外涂(自拟)
方药组成:郁金、香附、木香、枳实、陈皮、白芍、当归、金银花、连翘、猫爪草各10g。
使用方法:将上药粉为细末过筛,拌入红霉素软膏内,外涂,2次/天。
年6月2日二诊:上方用7天,小丘疹消失,大结节回缩,守方继用。年6月9日三诊:上方又用7天,结节基本吸收,守方巩固5天。八味消痕散外涂治瘢痕,2次/天,28天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笔者按
情志内伤,肝失疏泄,肝郁气滞,外感风热,郁热蕴结肌肤。治宜疏肝解郁,清热解*。九味疏肝解*汤中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佛手、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芩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桑白皮清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连翘清热解*,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山慈菇清热解*,消痈散结;北沙参滋阴生津。十味解郁散中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陈皮燥湿化痰;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当归补血活血;金银花清热解*,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消肿。
4祛痰化瘀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
尤某,男,29岁。年7月6日初诊。主诉:面颈部起囊肿3年。现病史:3年前,面部起少许黑头及白头粉刺,未规律治疗,演变成脓疱及结节,久之形成囊肿,口服及外用多种药物,疗效不显,现来门诊求治。诊见:面颈部散在囊肿性皮损,部分囊肿有波动感,其间可见少许白头粉刺,已遗留瘢痕;舌暗,苔腻,脉滑。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痰瘀*蕴结肌肤。治法:祛痰化瘀,解*散结。
十一味祛痰化瘀散结汤外洗(自拟)
方药组成:陈皮、制半夏、猫爪草、泽泻、白术、桃仁、红花、三七、山慈菇、夏枯草、*芩各10g。
使用方法:水煎湿敷及浴足,2次/天,每次30min。
四味散结酊外涂(自拟)
方药组成:夏枯草、蒲公英、山慈菇、三七各10g。
使用方法:将上药用75%乙醇浸泡l0天过滤外涂(也可在m]过滤液中加2g水杨酸溶解后外涂),1次/天,只涂囊肿处,粘膜及破溃处禁用。
年7月l3日二诊:上方用7天,囊肿明显回缩,小丘疹消失。停用四味散结酊,加用五昧消*散外涂,2次/天。年7月20日三诊:上方又用7天,囊肿消失,留有瘢痕,八味消痕散善后。
素体蕴热,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久病入络生瘀,痰、瘀日久生*,痰瘀*蕴结肌肤,肌肤失养,发为囊肿型痤疮。治宜祛痰化瘀,解*散结。十一味祛痰化瘀散结汤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消肿;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白术健脾补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三七活血化瘀;山慈菇清热解*,消痈散结;夏枯草清热泻火,散结消肿;*芩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4味散结酊中夏枯草清热泻火,散结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消痈散结;山慈菇清热解*,消痈散结;三七活血化瘀。
小结
痤疮之因多为热、湿、痰、郁、瘀、*。其热多为肺经风热(占绝大多数)、胃肠积热;其湿、痰多为脾虚及外感湿邪;郁为肝郁气滞;瘀为久病久络、气滞血瘀;*,既有外侵又有内生[1-2]。肺经风热多伴他邪;痰瘀*易蕴结肌肤。治疗原则为清热、解*、化湿、祛痰、化瘀、解郁。笔者以清热解*为中心,随证加减,自拟六味疏风清热汤、七味解*利湿汤、九味疏肝解*汤、十一味祛痰化瘀散结汤湿敷;自拟五味消*散、十味解郁散、四味散结酊、八味消痕散外涂治疗痤疮,疗效显著。其中汤剂既可外用又可口服,属内外通用方剂。八味消痕散、十味解郁散有显著的消除瘢痕作用,为治疗痤疮瘢痕开辟了新途径。散剂拌入软膏内外涂无刺激性,如不拌软膏涂抹,皮肤可能发干,如用牛乳调拌则无干燥之感;酊剂中如不加水杨酸,几乎无刺激,加入水杨酸后有一定刺激,粘膜及破溃处尽可能不用。
——本文摘自《中国美容医学》年6月第21卷第6期。
痤疮
常用中成药
介绍几则中成药外治疗,供选用。
三味肤宝软膏:由*芪、精致芦荟、西洋参组成外用,每次清洗面部或患部后,取适量涂擦,每日1~3次。可清热解*,益气养阴。用于热*炽盛、气阴不足所致的寻常型痤疮,症见皮肤潮红,伴有丘疹,硬结者。
清热暗疮膏:由芦荟、珍珠、蛇脂、薄荷、冰片、修复因子及维生素E等组成。每次适量,外搽患处,每日2次。可清热解*。适用于适用于青春痘、螨虫、粉刺(白头粉刺、黑色粉刺)、暗疮、酒糟鼻、痘疤、皮肤粗糙等。
六神膏:六神丸15粒,绿药膏1瓶。将六神丸研粉,与绿药膏调匀成膏备用。每次适量,外搽患处,每日2次。可清热解*。适用于痤疮。
冰硼散:冰硼散1支,清水适量。将冰硼散用清水适量调匀,用棉签蘸药糊外搽患处及双手心、双足心,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可清热解*、宣肺理气。适用于痤疮。
三七大*膏:三七片20粒,大*6克,冰片2克。将诸药择净,共研细末,加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状,外涂于患处,每日3次,连续7~10天。可清热解*,消肿散结。适用于囊肿型痤疮。
硫*软膏:蒲*粉、大*粉各5克,硫*软膏适量。将诸药择净,调匀备用。患处用温水冼净后,直接将药膏涂抹于患处,每天3~4次,连续7~10天。可清热解*,消肿散结。适用于痤疮。
三*片:将三*片3~5粒研为细末,用酒精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每日2~3次,连续3~5天。可清热解*。适用于痤疮。
冰*软膏:方由大*、硫*、*连、冰片组成。外用,湿水洗脸后取软膏剂适量涂于面部。可清热除湿,解*化瘀。用于肺热血瘀所致寻常型痤疮,症见:皮疹红肿,或有脓疱结节,用手挤压有小米粒样白色脂栓排出,伴有颜面潮红,皮肤油腻,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脉弦数。
新肤螨灵软膏:方由大风子、蛇床子、百部、仙鹤草、白芷、甲硝唑、十八醇、液体石腊、甘油、三乙醇胺、羟苯乙酯、香精等组成。外用,涂擦患处,1天2次;用前先用温水将面部洗净。可杀螨止痒。用于治疗痤疮。
复方片仔癀软膏:方由片仔癀粉、蛇药片等组成。将二药研细,加凡士林适量,制为浅棕*色的软膏即成。外用,涂于患处,每日2~3次。可清热,解*,止痛。用于病*性、细菌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脓疱疮、毛囊炎、痤疮等。
口服中成药
一、Ⅰ级轻度(只有粉刺)
1、通便消痤胶囊方
中大*、芒硝、枳实攻下热结,肉苁蓉润下燥结,辅以荷叶和胃,青阳参利湿,小红参活血,西洋参益气养阴,通便消痤胶囊抓住通腑泻热这一驱除邪气的治法,通过驱逐有形实邪以清肺胃实热,配合平调之品。主治以大便不通为主兼见少许暗红丘疹的I、Ⅱ度痤疮患者。
2、银翘解*丸
方中薄荷,荆芥,豆豉、牛蒡子疏风清热,金银花,连翘解*,竹叶清心,桔梗、甘草解*利咽。银翘解*丸的特点是疏散风热作用突出。主治痤疮初期,皮损发痒,风热侵袭上焦,有口渴、咽干、咽喉疼痛等证者..
3、.*连上清丸
*连、栀子(姜制)、连翘、蔓荆子(炒)、防风、荆芥穗、白芷、*芩、菊花、薄荷、酒大*、*柏(酒炒)、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功能主治: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上焦风热所致的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赤。引到痤疮的治疗上,其更适应于肺经风热或者心火炽盛所致痤疮。
二、Ⅱ级中度(粉刺及炎性丘疹)
1、金花消痤丸
方中三*清三焦*热,而加桔梗、甘草、薄气分热邪,兼顾三焦而事治在上焦,清肺胃实执,通利二便。主治肺胃热盛,以丘疹、粉刺、少量脓疱为主伴有便秘尿*、口干咽痛的Ⅱ度痤疮患者。
2、防风通圣丸
主要成分:防风、荆芥、薄荷、麻*、大*、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芩、连翘、甘草、白术(炒)。功能主治:具有清热解*、解表通里的作用,传统用于治疗头痛、发热畏冷、咽喉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疮痈初起的便秘发热等症。现代临床上把防风通圣丸又进行一些引申应用,在痤疮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对热*壅盛、大便秘结的痤疮患者疗效较好。
3、清热解*软胶囊
其组方含有清热解*功效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甜地丁;清气泄热功效的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功效的*芩、栀子、龙胆;清热滋阴凉血功效的麦冬、玄参、知母、生地*。主要功效是清热泻火凉血解*,从卫气营血清除三焦火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软胶囊还有抗菌(石膏、金银花、玄参、连翘、*芩、栀子)、抗病*(板蓝根和金银花)、抗炎(*芩和龙胆)之功效。
三、Ⅲ级中度(粉刺、炎性丘疹、脓疱)
1、复方珍珠暗疮片
羚羊粉、水牛角粉、珍珠粉、生地、赤芍、元参、北沙参、大*、*芩,*柏,金银花,蒲公英。特点是解*凉血作用强,兼有养阴作用。适用于年轻,体质壮实,心火炽盛,面部见潮红、充血、有油腻斑片,及较多炎性丘疹、脓疱的患者,多用于Ⅲ度痤疮患者。
2、清热暗疮片
功专清热解*,方中穿心莲,牛*、山豆根、金银花、蒲公英解*,大*、栀壬通利二便,引热下行,珍珠粉凉血解*。清热暗疮片善清上焦热*,但解*作用胜于凉血作用。主治以脓疱为主要藐现的Ⅲ度痤疮。
3、消痤丸:
清热养阴,凉血解*。方中龙胆草、柴胡、野菊花、夏枯草泻肝火,石膏、*芩清肺热,玄参、麦冬、石斛养阴,金银花、蒲公英、紫草、大青叶凉血解*,竹叶、竹茹引热下行,升麻、柴胡引药力上达面部。特点是主要通过调理肝脏来治疗痤疮,因肝主疏泄,皮脂分泌、二便通调皆有赖于肝功能正常。本方应用龙胆草、柴胡、野菊花、夏枯草理肝气、泻肝火、疏肝风,恢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除此之外,还兼顾养阴、解*、凉血、清肺。主治性情急躁、皮脂较多、丘疹脓疱密集的实证,多为Ⅱ、Ⅲ度痤疮患者。
四、Ⅳ级重度(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聚合性损害、溃疡、瘢痕)
1、当归苦参丸
当归,苦参。燥湿清热,养血活血。主要治疗临床表现以结节,囊肿为主的湿瘀互阻型痤疮,但药力较弱,只能作为辅助用药。
2、一清胶囊
方中大*、*芩、*连,即泻心汤,清胃解*。一清胶囊药力较为平和,它的特点为主治胃火上炎引起的面部痤疮。主要适用于胃火炽盛,口周多起红疹、脓疱的痤疮患者,但与当归苦参丸一样药力单薄,须和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3、血府逐瘀胶囊
桃仁(炒)、红花、地*、川芎、赤芍、当归、牛膝、柴胡、桔梗、枳壳(麸炒)、甘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血府逐瘀胶囊:气滞血瘀为病,治以行气活血化瘀。该方由桃红四物汤加牛膝养血活血,气行则血行,故配合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理气。血府逐瘀胶囊的特点是功效行气活血化瘀。适用于Ⅰ到Ⅳ度痤疮,表现为疹色紫黯者,尤其适用于性情内向、多思虑、善忧伤的患者,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等气滞血瘀表现的患者,或者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患者,但临床多需要配合清热解*凉血除湿等药,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
4、百癣夏塔热片
皮脂腺过度溢出是湿盛湿盛也为痤疮发病的根本原因之一湿蕴可以生痰,表现在皮肤上即为粉刺、结节、囊肿等。故治疗上以利湿化痰为基本治法,采用健脾利湿、淡渗利湿和化痰散结利湿之法。我们利用百癣夏塔热片含有地锦草、司卡摩尼亚脂、诃子肉、毛诃子肉、芦荟、西青果等成份具有清除异常粘液质、胆液质及败血、消肿止痒等功能。治疗痤疮总有效率79.36%,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5、大*蜇虫丸
主要成分:熟大*、土鳖虫(炒)、水蛭(制)、虻虫(去翅足,炒)、蛴螬(炒)、干漆(煅)、桃仁、苦杏仁(炒)、*芩、地*、白芍、甘草。功能主治:活血破瘀,通经消症。用于瘀血内停所致的症瘕、闭经,症见腹部肿块、肌肤甲错、面色黯黑、潮热赢瘦、经闭不行。引用到皮肤病治疗中,主要是针对血热致瘀,经脉不畅所引起的痤疮,临床疗效较好。
成人痤疮
1、功劳去火片
方中*芩、*柏、栀子清热泻火解*,功劳叶解*、清热,养阴。特点是以功劳叶为主药,用于治疗中年女性痤疮,以丘疹为主者,多属I、Ⅱ度痤疮;若有潮热,自汗、心烦、失眠等更年期症状者更为适宜。
2、丹栀逍遥丸
主要成分:牡丹皮、栀子(炒焦)、柴胡(酒制)、白芍(酒炒)、当归、茯苓、白术(土炒)、薄荷、甘草(蜜炙)。功能主治:舒肝解郁,清热调经。有解热、抗炎、抗菌、降谷丙转氨酶、利胆、抗胃溃疡、降血脂、降血压、调节子宫机能等作用。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胀痛,烦闷急躁,颊赤口干,食欲不振或有潮热,以及妇女月经先期,经行不畅,乳房与少腹胀痛。在治疗痤疮方面,主要用于肝火炽盛、肝气郁结或月经前后(特别是伴有痛经)痤疮泛发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3、知柏地*丸
主要成分:知母、*柏、熟地*、山茱萸(制)、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功能主治:滋阴降火。传统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近年来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在皮肤病痤疮的应用中也达到较好疗效,特别是肝肾阴虚体质的痤疮患者。
4、润燥止痒胶囊
方中何首乌、生地、丹参属于补肝益肾之品,具有养阴清热滋阴潜阳作用。苦参、桑叶、红活麻入肺、胃大肠经,具有健脾除湿、泻热解*作用。润燥止痒胶囊处方精炼,选药合理。有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状态、疏通胃肠道功能、抑制病原体及微生物的繁殖,从整体入手发挥治疗痤疮作用。实际可以用于各型属于阴虚或是血虚风燥证的痤疮。
用药注意事项:
治疗痤疮时,常见以下用药误区:(1)不辨证型,不辨析不同药物的特点,对病用药。(2)为求提高疗效,盲目提高单次用药剂量,过量用药。(3)长时间服用同一药物,而不根据病情进行调整,简单化用药。(4)不明患者具体情况,同时应用多种作用近似的药物,重复用药。这4种情况均会导致疗效降低、副作用增加。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此类药物大多药性寒凉,阳虚者宜减量服用,不宜久服。清热暗疮片、复方珍珠暗疮片的药性寒凉,脾虚湿蕴、腹泻便溏者不可久服;金花消痤丸药性苦燥,阴虚者不能久服;通便消痤胶囊以通便为主,但久服伤脾败胃,导致纳呆食少;大*蛰虫丸、血府逐瘀胶囊不宜在月经期间服用,也不适用于近期曾经手术或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特别提示:以上所示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在服用中成药期间,忌食生冷不易消化、辛辣刺激、油腻腥发类食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