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横屏观看,效果更好
就在《感染·观》首播的三天前,Nature杂志发表重磅论文,称继“柏林病人”后可能出现第二例艾滋病自愈患者,给世界传递新的希望,功能性治愈似乎不再遥远。
本期《感染·观》“中国方案”下集里,李太生、卢洪洲、孙永涛和吕玮四位专家将继续讨论“中国方案”的发展篇,并分享目前对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研究的相关进展。
01抗“艾”路上的交通电子眼
高灵敏度的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即检测HIV的RNA,具有高灵敏度、高效、稳定等特点。一般来说,只要患者依从性良好,抗病*治疗3到6个月,病*载量就会在检测水平以下,达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但万一治疗方案失败,首先表现为病*载量反弹。所以如果定期做核酸检测,就能够有效监测到病*载量情况,可以在当前治疗方案不理想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诊疗方案,避免艾滋病病情的复发。尤其在接受抗病*治疗的前两年内,理想化的病*检测频率应该是一年四次,即每3个月1次,甚至更频繁。两年后可以遵医嘱考虑半年检测一次。
02拨开迷雾——揭露AE*株的真面目
说到“中国方案”的探索,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发现就是关于AE*株。从感染HIV到变成艾滋病,中间的潜伏期平均是8年,这是当时国际上的共识。但是中国专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一个现象,中国艾滋病患者的无症状期更短,平均只有4.7年,其原因便是AE*株。因此,在我国医疗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将AE*株作为目标,能够筛查出更多病人,并对这类人群更早期地给予抗病*治疗。
03功能性治愈可以解决世界难题吗?
艾滋病功能性治愈是全世界聚焦的热点问题,不仅在专科领域,大众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