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学学习笔记
参考教材:《临床诊断学》第二版主编:曹克将
第一章:临床常见症状,消化系统
腹泻(diarrhea)
一、定义
腹泻指原来的排便习惯发生变化,每次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含有脂肪,或带有未消化的食物。
如解液体状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g,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则可认为是腹泻。
以两个月为界限分为急性和慢性。
二、病因
1、急性腹泻
(1)食物中*,金*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杆菌等*素,多表现为非炎症性水泻
(2)肠道感染
病*感染:轮状病*、Norwalk病*、肠腺病*感染,非炎症性腹泻
细菌感染:霍乱弧菌和产*性大肠杆菌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沙门菌、志贺菌、金*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可致结肠炎,产生脓血腹泻
寄生虫感染:梨形鞭毛虫、隐孢子虫感染,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溶组织内阿米巴侵犯结肠时,引起炎症、溃疡和脓血腹泻
旅行者腹泻:旅途中或旅行后发生的腹泻,多为产*性大肠杆菌、沙门菌、梨形鞭毛虫、溶组织阿米巴等
(3)全身性感染
败血症等
(4)其它
高渗药、过敏性紫癜、拟胆碱能药
2、慢性腹泻
(1)肠道感染性疾病:血吸虫病、肠道念珠菌病
(2)肠道非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Cro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尿*症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
(3)肿瘤:大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等
(4)小肠吸收不良
消化不良: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双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等。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如肝外胆道梗阻、肝内胆汁淤积、小肠细菌过长(盲袢综合征)等
小肠吸收面减少: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
近段小肠-结肠吻合或瘘管等
小肠浸润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链病、系统性硬化病
(5)运动性腹泻:肠蠕动紊乱(多数为加速)引起
(6)药源性腹泻:泻药、抗生素、减压药物(利血平)、
(7)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腹泻
三、发生机制
1、分泌性腹泻
肠吸收受抑,胃肠道分泌大量水和电解质,特点是大量水样泻,粪中无脓血或脂肪,禁食后仍有腹泻、粪渗透压接近血浆
霍乱弧菌外*素、内分泌肿瘤(促胃液素肿瘤、vip瘤)
既往被称为渗出性腹泻或非感染性炎症:Crohn病、阿米巴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渗出物增多)
2、渗透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含有大量不能被吸收的溶质,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
特点是禁食以后腹泻停止,粪便中含有大量未完全消化或分解的食物
3、消化功能障碍性腹泻
消化液分泌减少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次全切除术后
4、吸收不良性腹泻
吸收不良性腹泻由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引起,如小肠大部分切除、吸收不良综合征、小儿乳糜泻、成人热带及非热带脂肪泻
5、动力性腹泻
动力性腹泻由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缩短,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粪便多稀烂但不带渗出物伴肠鸣音亢进,腹痛可有可无(如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四、临床表现
1、起病及病程
急性腹泻起病骤然,病程短于两周,多为感染或食物中*
慢性病程多超过两个月,见于消化功能障碍、吸收不良等
2、腹痛与腹泻的关系
急性腹泻常有腹痛,尤以感染性腹泻较为明显。小肠疾病在脐周疼痛、便后腹痛缓解不明显;结肠病变疼痛多在下腹,便后疼痛缓解;分泌性腹泻往往无明显腹痛
3、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急性感染性腹泻常有不洁饮食史,24h内发病,每天排便数次甚至数十次,多呈糊状或水样便,少数为脓血便
慢性腹泻表现为每天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亦可带有脓血、黏液
阿米巴痢疾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色
粪便中带有少许粘液而无病理成分者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功能性腹泻
五、伴随症状和体征
六、诊断思路
略
分享医学知识,传递文学思考
白衣静思
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