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肠病,表现为持续困难的、不频繁的或不完全的排便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人口统计学显示,便秘症状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超过27%。由于对疾病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等的改变,发病率在逐年增高,所有年龄均可发生,以女性和非白种人最常见,且向年轻化发展。该病的病因复杂,机制不明确,且影响因素众多,对该病采用的传统药物治疗往往疗效不佳,并且长期用药致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
便秘的定义应包括:
①排便费力、硬便、想排便但没有感觉,排便频率减少或排便不尽感。
②排便每周少于3次,每天粪便的重量<35g或>25%的时间感到排便费力。
③结肠的转运时间延长,严重的、顽固的便秘可能归因于结肠无力或肛门直肠协同功能失调。
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心理因素不明确,严重便秘或具有正常结肠转运功能的患者,常有心理不良应激反应,抑郁症患者多伴有便秘症状。随着人们对功能性便秘更深入的研究,年5月通过并发表了功能性便秘罗马III标准,是目前全球用于功能性便秘诊断、治疗的共识性文件。
1诊断标准的异同
1.1功能性便秘罗马II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中的2项以上:
①超过1/4排便需用力;
②超过1/4便为硬或块状便;
③超过1/4时间有排便不净感;
④超过1/4排便时有肛门直肠堵塞感;
⑤超过1/4排便需指掏等机械帮助;
⑥每周少于3次便。
新分类中包括了肛门直肠功能异常引起者,对增加膳食纤维治疗无效者应行肠道转运时间和肛门直肠功能检査。标准症状的时间要求均为1年内累积达12周,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1.2功能性便秘罗马III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
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
②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
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
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
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
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
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患者须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1.3异同
1.3.1相同点在症状发生地描述方面,有6条达到了共识,即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
1.3.2不同点
①FC诊断时间的改变:罗马III标准最突出的改变是诊断时间的改变。罗马II标准要求在过去的12个月内至少12周有症状,而罗马III诊断标准要求FC在诊断前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最近3个月内活动(即符合诊断标准)。这是因为有研究提示功能性便秘如长期不被认识,则不易治愈。诊断时间由12个月缩短为6个月,将会使更多的FC患者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花费。同时,FC诊断时间的缩短,要求临床医生在诊断该病时需要更加严格把握诊断标准,避免误诊。
②罗马III标准中增添了“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这使得功能性便秘与腹泻便秘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区分起来更加容易。
③罗马III标准中增添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因FC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经常容易混淆诊断,从而影响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因此增加此条使该标准更加严谨。
④在罗马II标准中存在的功能性粪便潴帯此次未被列入。
2诊断方法
可依据对患者肠道症状的评价、健康状态、心理状态、治疗便秘药物的使用情况、膳食纤维的摄入及有无全身疾病的征象(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等指导进一步的检査。实验室检査一般对诊断没有帮助,内镜检查应主要集中在年龄大于50岁、有新发或“报警”症状及有结肠癌家族史患者。
人工方法帮助排便或排软便费力者提示肛门直肠功能紊乱,但不可靠。
全肠道通过时间的测量可以确定肛门直肠功能紊乱或结肠无力,此检査方法价格低廉、简单且安全。
放射性核素检査可帮助区分近端结肠排空不良、全结肠无力及排便不协调,标志物在近端结肠或横结肠存留,提示结肠功能紊乱;在直肠乙状结肠区域停留提示出口梗阻。
同时,功能性便秘还应注意与肠易激综合征伴有便秘亚型相鉴别。
3治疗
由于各型便秘的发病机制不同,临床应综合患者对便秘的自我感受特点及相关检査结果,仔细分析并进行分型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部分同时伴焦虑和抑郁的FC患者,应详细调查,判断精神因素和便秘的因果关系,必要时采取心理行为干预治疗。
3.1一般疗法:应采取合理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及水分的摄入量。另外,尚需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同时进行适当有规律的运动。
3.2生物反馈疗法:该疗法借助声音和图像反馈刺激大脑,训练患者正确控制肛门外括约肌舒缩,从而阻止便秘发生。具有无痛苦、无创伤性、无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生物反馈治疗FC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经过12-24个月随访观察后发现,便秘症状缓解率达62.5%,出口梗阻性便秘有效率达72.2%0生物反馈治疗不仅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且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作用,其症状的改善与心理状态水平相关联。目前,生物反馈疗法多用于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的治疗。
33药物治疗:经高纤维素饮食、训练排便习惯仍无效者或顽固性便秘者可考虑给予药物治疗。
3.3.1泻剂主要通过刺激肠道分泌、减少肠道吸收、提高肠腔内渗透压促进排便。容积性泻剂、刺激性泻剂及润滑性泻剂短时疗效理想,但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大,停药后可加重便秘。渗透性泻剂不良反应相对小些,近年来,高效安全的新一代缓泻剂聚乙二醇(PEG)备受青睐,它是一种长链高分子聚合物,口服后通过分子中氢键固定肠腔内水分子而增加粪便含水量,使粪便体积及重量增加,从而软化粪便,因肠道内缺乏降解PEG的酶,故其在肠道不被分解,相对分子量超过则不被肠道吸收,还不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电解质代谢,对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均有效。
3.3.2促动力药物西沙比利选择性促乙酰胆碱释放,从而加速胃肠蠕动,使粪便易排出,文献报道其治疗便秘的有效率约50%-95%,但少数患者服药后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伴QT间期延长。莫沙比利、普卡比利为新型促动力药,是强效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通过兴奋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运动神经元的5-HT受体,使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增加及肠肌神经对胆碱能刺激活性增高,从而促进胃肠运动,同时还增加肛管括约肌的正性促动力效应和促肛管自发性松弛。莫沙比利虽有与西沙比利相似的苯甲酰胺类结构,但没有与之相似的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的电生理特性。
3.3.3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通过肠道繁殖并产生大量乳酸和醋酸而促进肠蠕动。近年来,临床硏究发现金双歧片治疗FC,1周后总有效率为94%。此外,丽珠肠乐、米雅-BM、双歧三联活菌等亦能缓解便秘症状,有效降低远期复发率,但其疗效均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验证。目前,前列腺素、秋水仙碱、肉**素A、神经元营养因子-3等亦被用于临床治疗FC。
3.4手术治疗外科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预测手术疗效。对于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通常多采用左半结肠或全结肠切除加回肠直肠吻合术。手术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关键是矫正排便轴,削弱排便时肛管阻力,增加排便动力。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仍未改善,考虑可能与手术干扰术后患者排便反射的恢复有关。
收禱日期:-09-25
选自《中国医刊》年第43卷第12期
中图分类号:R.6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2--02
小编只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立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