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腹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乳糖不耐受究竟是何物内附小视频
TUhjnbcbe - 2021/1/7 19:0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找哪家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家获取资讯的途径越来越多,不少新名词不断涌现。近年来,“乳糖不耐受”这个词,困扰了不少新手妈妈们。似乎宝宝所有的肠胃不适,都与“乳糖不耐受”有关,到底“乳糖不耐受”是何物?需不需要干预呢?

妈妈问:医生,孩子排便后奶瓣,是不是乳糖不耐受?

医生,宝宝反复吐奶、肠绞痛,是乳糖不耐受吗?需要换无乳糖奶粉吗?

孩子吃完奶屁多,总是扭来扭去,不会是乳糖不耐受吧?需要怎么检查吗?

乳糖不耐受的机理

乳糖(lactose)是人类和哺乳动物乳汁中特有的碳水化合物。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双糖。在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乳糖不仅可以提供能量,还参与大脑的发育进程。人们摄入乳糖后需要乳糖酶(lactase)将其分解成单糖后才可以被吸收。

因各种原因导致摄入的乳糖不能或不能完全被分解吸收而产生的消化道症状称之为乳糖不耐受(lactoseintolemnce,LI)。

乳糖不耐受是指进食乳糖或含乳糖的食物后出现1种或多种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的临床症候群。

人体摄入乳糖后,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刷状缘分泌的乳糖酶,将乳糖分解为单糖,即葡萄糖和半乳糖,通过细胞的主动转运而吸收。

未分解的乳糖进入大肠后,大肠中的细菌会消化乳糖,产生气体(宝宝容易胀气、放屁、大便有泡沫)和酸,产生的酸和未消化的乳糖使肠道渗透压增大,会从更多的水分进入肠道,所以宝宝会腹泻。产生的气体过多也会使人体肠道扩张,造成疼痛。(酸、气、泻、痛)

乳糖不耐受的分型

乳糖不耐受(LI)在中国婴幼儿中发病率极高,可达46.9%一70%,其最常见的症状为腹泻,如若不引起重视可导致慢性腹泻、营养不良、贫血、骨质疏松等长期危害。

乳糖酶数量或活性低下导致乳糖酶缺乏是引起乳糖不耐受的主要原因。婴幼儿乳糖酶缺乏按照病因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它会持续患儿一生,并且要终身避免含乳糖食物。

②发育性乳糖酶缺乏:此型又称相对乳糖酶缺乏症,多见于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多为暂时性,随着日龄增加、肠道发育成熟,乳糖酶活性会逐渐增加。

③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指继发于各种累及小肠黏膜的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后出现的暂时性乳糖酶缺乏,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婴幼儿更容易出现。

④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称作成人型乳糖酶缺乏、乳糖酶非持续,临床最常见。断奶后乳糖酶活性下降,出现乳糖吸收不良、乳糖不耐受。此型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发生率差异很大,欧洲人发生率低,亚洲人和非洲人高,中国人普遍存在。

(可以看出,亚洲人几乎99%都是乳糖不耐受,而北美和欧洲人群发生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却很少)

乳糖不耐受的诊断与治疗

临床上主要通过临床症状,以诊断性去乳糖治疗或添加乳糖酶等试验性诊断治疗方法来观察症状是否好转来考虑或排除LI。

实验室检查有氢呼气试验、乳糖耐量试验、尿半乳糖测定、大便pH值检测、大便乳糖检测、小肠活检、基因诊断等。

乳糖不耐受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预防乳糖不耐受继发乳糖限制后钙吸收减少、骨骼病变,常用方法有:

①饮食治疗:严重乳糖不耐受者应根据病情程度采取无乳糖配方、低乳糖饮食或调整饮食方式。

②药物治疗:乳糖酶是治疗乳糖不耐受的理想方法,疗效肯定而没有不良反应,但乳糖酶的作用受许多因素影响,如乳糖的剂量、酶的含量、酶在消化道能维持的活性时间、食物对胃肠蠕动的刺激、胃内pH值、胆汁酸盐浓度等均影响乳糖酶的效果,且乳糖酶价格相对昂贵,这也是在国内没有普遍应用的原因之一。

③益生菌:非对因治疗,疗效难以维持,治疗效果有争议,部分人群有效。

④基因治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乳糖酶;基因治疗从根本上解决乳糖酶缺乏,特别是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问题。

乳糖不耐受的预后

对于婴幼儿来说,最常见临床分型是:早产儿发育性腹泻型、生理性腹泻型、肠炎后腹泻型、迁延性/慢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型。大多数都预后良好,会随着年龄增长,或疾病恢复,乳糖酶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不是所有的LI患儿均需要治疗,若患儿消化道症状不严重,也不影响生长发育,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注意的是,严重的乳糖不耐受可导致患儿水电解质紊乱、低钙、低锌等微量元素缺乏、贫血、营养不良、体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等严重后果,对小儿危害甚大。

而因其临床症状并无特异性,临床医生需注意与腹泻、腹胀等相关症状进行鉴别,及时有效地做出判断及处理。症状严重患儿需要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饮食治疗及药物干预。

一句话划重点:乳糖不耐受不是病,找清腹泻原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父母少担心!

参考文献

[1]张小娇,姜毅,张艳玲,等.婴儿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大便pH值的诊断意义[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4(19):-.

[2]郭红仙.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45(3):-,.

[3]李洋洋,刘捷,曾超美.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研究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30(2):-.

以上科普的小视频,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乳糖不耐受究竟是何物内附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