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致了解一下孩子排便次数的进化过程:
大多数(90%以上)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有胎粪排出。出生后第一周内,婴儿每天的大便次数是4到8次;母乳喂养的婴儿的排便次数要高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能会超过每天10次,俗称母乳性腹泻,无需干预)。在之后的数周内逐渐变为: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天平均排便3次,而配方奶喂养的婴儿每天平均排便2次。到2岁时,大便频率降低到每天1-2次,4岁后,大便频率降低至每天1次。一般情况下,婴儿用力排便的表现并不意味着便秘,婴儿的相关肌肉需要逐渐发育来协助排便。
孩子便秘的标准,简单直白就是: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成人同理),然后详细的判定标准,如罗马委员会年发布《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
孩子便秘是司空见惯,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事,同时无一例外,都会触发父母的焦虑情绪,孩子便秘时间越久,孩子越难受,也就越抗拒排便,然后父母的焦虑情绪也就更加严重,这时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此往复,十分难解。
孩子便秘问题的发病率很高,占到综合性儿科门诊的5%左右,便秘的情况分为两种: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器质性便秘是指由于消化系统器官本身病变导致的便秘(比如先天性肌无力,巨结肠,肛门裂等疾病所致),而功能性便秘指缺乏器质性病因,没有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又排除外肠易激综合征的慢性便秘,引发的原因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功能性便秘占儿童便秘情况的95%以上。
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
进食量少且膳食缺乏纤维素、水分和脂肪,对结肠的刺激不够,难以产生便意;
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常见于刚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时候,随父母外出旅游);
腹肌及盆底肌张力不够,缺乏排便推动力,难以将粪便排出体外,肠痉挛或结肠冗长也会导致排便困难;
排便疼痛又会导致孩子更加抗拒排便,粪便潴留造成慢性便秘的持续发展;
幼儿和儿童经常坐或躺,活动量小导致胃肠蠕动差,也会诱发便秘。
多种措施改善孩子的功能性便秘情况:
父母应该反思一下孩子的喂养情况,是否喂养过于精细,或者是任由孩子偏食,采取的措施包括:改变孩子的饮食结构,让孩子吃更多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麦片或者全麦面粉做的食物)等。2岁以下纤维素推荐量为每天5克;2岁以上为年龄+5-10克(每天不要超过30克)。这是引发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岁以上的孩子,除了正餐之外,每天保证至少摄入ml左右水或其他液体。
开始进行如厕训练的孩子,鼓励他们餐后在小马桶上坐5-10分钟,每天2-3次,如果孩子努力了,即便没有排便,也要给予表扬或奖励。如厕训练要适时,不能太早或者太晚(一般是两岁后开始,过早训练反而起了反效果,美国儿科医学会AAP的研究报告表明,从18个月就开始训练孩子,绝大部分孩子在4岁的时候才能完全独立如厕,从两岁开始,绝大部分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独立如厕)。
不要无端给孩子额外补充铁剂或者钙剂等,现在的孩子,只要正常吃喝玩,无需什么保健品类的补剂,过量摄入钙和铁等,一个直接的表现就是便秘。
鼓励孩子适度运动,增强孩子肠胃蠕动。
孩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同去接送孩子,给孩子一个殷切的微笑和大大的拥抱,让孩子觉得把他(她)托付给幼儿园是安全和快乐的,让孩子的分离焦虑感降低,可有效缓解情绪紧张导致的便秘。
遵守医嘱使用渗透性轻泻药,例如聚乙二醇或乳果糖等等,切记不可随意使用,会导致产生药物依赖性。
可以服用益生菌产品,益生菌在改善功能性便秘时有一定辅助作用,但是单独的益生菌产品不可长期服用,长期服用反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出现更多问题。
更文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