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收治一名63岁男性患者,胡先生1年前开始出现腹泻,平均一天2~3次。
近期医院肠镜检查显示“直肠距肛门7cm处见一2.5*2.5cm大小广基绒毛状扁平隆起,整体病灶范围约3.5*4.0cm”,镜下诊断为直肠息肉,病理检查为绒毛状腺瘤(即大肠息肉的一种,易发生恶变,如不尽快处理极有可能演化成“结肠癌”)。
腹泻怎么会与癌症扯上关系?结肠息肉其实就是结肠粘膜表面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结肠息肉往往随时间推移逐渐长大。研究发现,超过90%的结肠癌由结肠息肉转变而来,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但个体差异较大。
原来早在年,胡先生就已开始出现腹泻的症状,医院检查出直肠息肉,但并未做任何治疗。两年的时间,息肉比之前长大了有一倍多,应立即进行处理。
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错构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四种。从临床上数据看,95%以上的大肠癌都来自于腺瘤性息肉。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胡先生的直肠息肉性质正是腺瘤性息肉。
手术可能保不住肛门,排便或成难题,怎么办?经朋友介绍,胡先生来到我院消化内科张伟平主任、外聘专家李锐教授处咨询。
李锐教授介绍,目前,大肠息肉治疗方法有两种,即内镜下电切治疗及外科手术。结合患者肠镜检查来看,息肉巨大,且位置于直肠,如若进行外科手术极大可能会“殃及”肛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切除肛门,自此之后患者排便只能在腹部开一小孔借助其他器材进行排便。
而内镜下电切治疗常多用于小病灶的治疗,像胡先生这种情况,加之病灶位于肠道,受肠腔较小、肠道迂曲、变异大、肠壁薄等因素,对手术操作者的技术要求甚高。
与患者详细沟通后,在患者的坚持下,李锐主任最终决定放手一搏,为胡先生进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九曲回肠”,两小时后取出占了直肠三分之二的肿瘤!
手术如期进行,内镜下观察到息肉起于直肠距离肛门3cm处,大小约8cm,约占到患者整个直肠的三分之二(正常人的直肠长度一般为12—15cm)。
息肉巨大加之肠腔小,肠壁薄,血管丰富且有肠道菌群的存在干扰,需要手术操作者熟练掌握内镜操作的同时更要能够迅速辨别肿物与直肠组织,快稳准地剥离肿物组织。李锐主任在手术过程中小心反复进行操作,最终在两小时后将整块肿瘤完整剥离。
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第二天患者便下床独自行走。术后CT复查确保该息肉为良性肿瘤,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无癌细胞转移。
(图为取出的直肠息肉)
ESD可以实现对胃肠道浅表性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具有创伤小,治疗成本低的特点,成功整块切除病变的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效果与外科手术相似,同时又能使大部分患者免除了外科手术的风险及术后对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
不少人认为拉肚子能减肥,但长期拉肚子可不要侥幸,有可能是在提醒你该去检查了。
预防癌症,早期发现很重要!
每年我国被确认为肿瘤的患者约有万人,其中每年死亡的肿瘤患者有多万人。而食道癌、胃癌、结直肠癌这三大消化道恶性肿瘤占所有肿瘤病历的50%。预防癌症,早期发现很重要,每年定期胃肠镜检查即可!
肠镜是早期发现结肠息肉的有效办法。我国结肠肿瘤筛查目标人群为50-74岁人群。建议有以下情况的人群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1.便潜血阳性或不明原因贫血2.一级亲属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史3.本人有结肠息肉、癌症病史4.有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腹痛、体重下降5.慢性阑尾炎、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炎性肠病、血吸虫病、盆腔放疗史6.长期精神压抑
目前,
医院内镜中心常规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
详情可至消化内科咨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肿瘤诊疗效果的有效途径。
每周一,
常委李锐教授在我院开诊了。
(坐诊时间每周一上午9点,地点门诊二楼国际医疗中心)。
常委李锐教授专家门诊的开设,是我院积极响应“苏州市健康市民‘’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代表我院继开展五大中心“急病要急”工作的同时,从“慢病要准”提高肿瘤诊疗效果这个要素进行落地的又一次行动。
幸福与健康是我们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
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核心要义所提,“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国富民强的保障。
医院始终依循“以病患为中心”的医学理念,通过多学科整合,从“全人”“全程”的角度为病患架构诊疗方向,只为让病患身、心、体得到全面妥善的整合性诊疗与照护。
更多"消化内镜“的那些聪明事~~敬请阅读以下:
唯一在胃内可存活的细菌,全家人都被感染了!?
高危婴幼儿肠套叠,消化内镜"一招"复位
曲径通幽----说说"消化内镜“的那些聪明事~~
ERCP,高龄胆石患者的福音
闯过几次“*门关”,惊险!多年消化道出血终被治止,奇迹!
三年前胆囊手术产下阴影!三年后再生结石,开还是不开?
医疗的本质是照护,我们医院一直在行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