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的培育是成年动物健康和产品安全的基石。世界范围内,仔猪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是猪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消化道疾病导致的仔猪死亡占比超过了50%,且发病时间集中在动物出生后5周龄内。仔猪腹泻的防控应科学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仔猪腹泻的发生。本文以集约化养猪生产过程为背景,通过疫苗免疫、环境管理、饲养管理等方面系统阐述仔猪腹泻防控的关键技术及肠康泰的功效和作用。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
01
传染性病原感染引起
仔猪传染性腹泻病主要包括:仔猪*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感染等。常见病原为大肠杆菌(K88、K99)、病原菌、巴氏杆菌、魏氏梭菌、猪流行性腹泻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猪轮状病*、猪瘟病*等。
02
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应激所致
对仔猪实施早期断奶措施是集约化养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措施具有实现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促进仔猪生长发育、提高母猪繁殖效率和分娩舍利用率、有利于疾病防控等优点。但仔猪早期断奶措施会从环境、心理和营养等方面影响其健康,亦会不同程度影响肠道微生态环境与黏膜屏障发育,导致仔猪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进一步引发腹泻。
03
仔猪缺乏先天性免疫力
新生仔猪因肠道内尚未建立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自身抵抗力较低,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和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哺乳期仔猪以传染性腹泻较为常见,而保育期仔猪以日粮抗原过敏、断奶、饲料突然更换、寒冷、环境应激等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为主。
04
母猪营养和管理不当所致
对仔猪健康至关重要的母源抗体和免疫活性细胞不能经胎盘传递,必须从初乳中获取。若产前母猪营养不能满足需求,母猪奶水量不足或母源抗体不足时,新生仔猪得不到母源免疫力保护,易出现病原性腹泻。妊娠母猪大多携带多种条件致病病原,只是处在平衡状态。当妊娠母猪转入产房后,受到缺水、炎热、惊吓、分娩等多种因素应激时,导致母猪体内平衡破坏,机体内产生较多炎性产物,从而奶水中出现较多的炎性因子,仔猪吮吸乳汁后导致炎性中*,造成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的预防关键技术
01
接种预防疫苗
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由病*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方法,目前市场上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三联活疫苗三种。由于仔猪被动免疫的免疫期是哺乳期至断奶后7天,为了保证母源抗体处于较高的水平,妊娠母猪在产仔前的45天和20天应至少接种1次疫苗,接种时要防止人为引起的机械性流产,疫苗接种后要进行免疫效果评价,进行血清IgG抗体检测和中和抗体的检测,疫苗免疫合格率应至少≥75%。
02
加强产房消*管理
执行产房全进全出,空栏彻底清扫、彻底消*,给新入舍母猪提供清洁环境。密切观察猪群,如产房有严重腹泻的小猪,要注意及时隔离并消*。粪便中含有大量病原,粪便需及时用干粉消*剂处理。同时做好人员的隔离、进出栋舍严格消*,严防工具交叉使用,做好环境消*。
03
保证产房温度
保证产房温度是为了给母猪和仔猪提供一个最适宜的环境,事先要确保加热灯具安全、正常工作,电源线要远离母猪和仔猪。临产母猪进入产房后,产房温度要控制在20℃~22℃,湿度保持65%~75%。仔猪保温箱的温度保持在33℃~34℃,另外产房内应保持光照充足、通风良好。
04
保证妊娠后期母猪营养全面
母猪妊娠后期营养的摄入量将直接影响胎儿的大小,保证妊娠后期母猪充足营养,使产出的仔猪整齐一致,避免产弱仔。同时该期也是钙、磷等矿物质需要量最多的阶段。母猪在泌乳期间的饲粮需要量包括母猪的维持需要量和泌乳需要量,因此泌乳母猪的饲喂量取决于母猪的体重、体况、所哺育的仔猪数以及哺乳期间可以接受的体重大小。母猪泌乳期的采食量越高,泌乳量也就越多,仔猪生长速度也就越快。实际生产中,刚分娩母猪的采食量较少,产后2-3周才会达到最高采食量。因此在喂食过程中应注意人为促使其饮水、进食,每日可饲喂2-3次,直到泌乳第7天母猪体况恢复后让其自由采食。
仔猪腹泻的治疗关键技术
耐药性腹泻病原菌是许多养殖场传染性腹泻流行爆发的罪魁祸首,耐药菌的防控是治疗幼龄动物腹泻的关键。在抗生素滥用和超剂量使用的情况下,许多腹泻传染性细菌逐渐适应了一线甚至是二线抗生素并产生了耐药性。包括大肠杆菌、魏氏梭菌和沙门氏菌在内的大量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水平正不断提高。部分细菌甚至已经或即将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耐药性细菌感染给兽医保健系统、临床治疗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如:①治疗方案严重受限或不可用;现有抗生素疗效差,并且更加昂贵,有时甚至会危害动物健康。②耐药性会导致患病仔猪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以及更长的治疗时间和恢复过程,使动物后期生长机能受限。
以大肠杆菌为例,收集近年来学者对其耐药性监测和分析的结果。常晓敬等从河北地区临床分离的40株仔猪源大肠杆菌经药敏试验监测后发现均为耐药菌,其中多重耐药占比为42.5%,耐药性严重的抗生素是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率达到了70.0%以上。张广群等从京津冀地区发生仔猪*、白痢的猪场分离出60株大肠杆菌,对其耐药性进行了监测发现多数为80.0%的大肠杆菌为6耐以上的菌株,耐药率较高的分别为链霉素(80.0%)、庆大霉素(53.3%)、氨苄西林(75.0%)、复方新诺明(86.7%)、痢菌净(76.7%)、诺氟沙星(51.7%)、环丙沙星(51.7%)、喹乙醇(75.0%)、洛美杀星(70.0%)和氟苯尼考(55.0%)。沈宪文等对吉林分离出的株动物源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表明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谱广,且多表现为多重耐药。
临床分离出的引起幼龄动物腹泻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均具有广泛的耐药性,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①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存在盲目性,细菌对环境适应性增强,易产生耐药性;②养殖场在疾病预防治疗上使用抗生素,并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抗生素诱导了正常菌株产生耐药性。③耐药基因在细菌间通过接合等方式在不同的细菌之间传递产生耐药性。
抗菌肽简介
抗菌肽是生物体内产生的具有强抗菌作用的阳离子多肽,是生物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抗菌谱广(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寄生虫),同时有抗某些带包膜病*的作用,大多数抗菌肽对正常真核细胞无*性或低*性,且几乎无耐药性,正因如此,抗菌肽亦被称为“天然的免疫肽”。昆虫源肠康泰为α-螺旋肽,通过其两亲性α-螺旋上的正电荷与细菌细胞膜磷脂分子上的负电荷因静电吸引结合在细胞膜上,再借助于其分子中N端和C端间连接结构的柔性,抗菌肽分子中的疏水端插入到细胞膜中,然后两亲性的α-螺旋也插入到细胞膜中,破坏细菌细胞膜脂质双层原来的结构。由于α-螺旋具有两亲性,所以抗菌肽分子通过膜内分子间的位移而相互聚集在一起,从而在膜上形成离子通道,使细菌因不能保持正常的渗透压而死亡图1:抗菌肽的作用机理示意图
抗菌肽作用机理的特点
作用部位的有效性。传统抗生素是通过消除微生物生长或生存必需的功能,如阻挠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或者改变酶的活性来达到杀菌目的,而细菌通过改变一种基因就足以对付抗生素的这种进攻。抗菌肽则作用于细菌细胞膜,导致膜的通透性增大,以此穿透、杀灭细菌。细菌必须改变膜的结构,即改变相当部分的基因才能防御抗菌肽的进攻,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抗菌肽极大地减少了产生耐药性的可能。
作用对象的选择性。抗菌肽只对原核生物细胞和真核生物病变细胞有抗菌作用,对正常的真核生物细胞不起作用。原因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膜结构不同,真核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而胆固醇的存在使膜结构趋于稳定。此外高等动物存在高度发达的细胞骨架系统,其存在也抵抗了抗菌肽的作用。因此,抗菌肽在动物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表1:抗菌肽与抗生素的区别
肠康泰对腹泻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评价
肠康泰对金*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ATCC)等革兰氏阳性菌均有显著抑菌效果。
图2:肠康泰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
肠康泰对大肠杆菌(K88、、CVCC)、鸡白痢沙门氏菌CVCC、肠炎沙门氏菌ATCC等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显著抑菌效果。
图3:肠康泰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效果
作者:周蕾
完
往期精彩推荐
↓↓根
源
替
抗
替抗·基础
·让我们认识真·耐热乳酸菌!
·葡萄糖氧化酶对有害菌的抑制试验
·枯草芽孢杆菌三个不同亚种萌发差异初探
替抗·技术
·丁酸梭菌对动物致病菌的拮抗作用研究
·枯草、地衣和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性能评估试验
·涨知识
溶菌酶抑菌机制与应用
替抗·应用
·肠康健替抗专题
肠康健在肉鸭现场应用案例
·肠康健替抗专题禾新盛肉鸡替抗试验
·丁酸梭菌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效果
替抗·大咖
·后抗生素时代微生态制剂创新展望-倪学勤教授
·商品肉禽减抗实践-许毅博士
·新常态下微生态产品研发及应用策略-张大伟博士
·固体发酵技术在后抗时代的应用-王文博博士
·酶制剂在后抗时代的应用-周莉芬博士
替抗·行业
·绿养先踪-肠康健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绿养先踪-肠康健对白羽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以微掣微,科学替抗,这5家公司各有奇思妙招
知
源
汇
体验之旅
·南农朱伟云教授团队莅临根源集团指导交流
·天邦股份莅临根源集团参观交流
·嘉吉养殖板块考察团参观根源生物平度基地
知新之旅
·生物原料新产品技术推广会沈阳站
·生物原料新产品技术推广会烟台站
·江苏兴化老圩养殖技术交流研讨会
革新之旅
·共话新成果共筑新蓝海
南农·根源研究院奖学金颁奖仪式“云端”成功召开
暨南农·根源研究院续约仪式成功举办
·第四届太阳鸟·营养与创新大会盛大召开
·南农·根源研究院“年消化道分子
微生态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掘知之旅
·第5期
新加坡“以爱为帆携手远航”主题培训圆满结业
·第4期
新加坡“以爱为帆携手远航”主题培训圆满结业
·第3期
日本“工匠精神与极致传承”主题培训圆满结业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