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相关性腹泻(CID)
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可以将化疗药物分为: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点击查看大图图源:作者提供常用化疗方案中,CapeIRI方案(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和FOLFOXIRI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最容易引起CID,3~4级腹泻的发生率可高达20~47%。其中,5-氟尿嘧啶(5-FU)和伊立替康是最容易引起CID的药物:5-FU相关腹泻多为水样或血性,容易引起脓*血症,程度相对较重,偶尔致命;伊立替康可引起迟发腹泻,一般在24小时之后发生,持续6~14天,与剂量无关且不可预测。放疗相关性腹泻(RID)
放疗是盆腔恶性肿瘤最有效手段之一,而RID也多见于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直肠癌、膀胱癌等。以3个月为界,RID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超过75%的接受盆腔放疗的患者会发生急性RID,5~20%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RID。RID症状多样,通常伴有便血、黏液、里急后重和肛门疼痛等,严重者可出现直肠狭窄、穿孔、瘘管等,多见于放疗结束后2~5年。1、CID和RID病理基础
CID和RID的病理基础可分为5期:起始阶段:化疗或放疗损伤结直肠粘膜;组织损伤或放化疗可诱导机体产生活性氧并激活核因子NF-κB;NF-κB诱导细胞产生信使分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产生大量促炎因子,引起细胞凋亡和组织炎症;通过信号放大效应,导致更多的上皮细胞坏死,使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黏膜上皮屏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同时肠道菌群失调,致病菌增加;愈合阶段:肠道黏膜通过有增殖潜能的细胞增殖,溃疡愈合。2、CID和RID的分级
CID的严重程度按照国际抗癌协会推荐的标准通常分为5级,而RID由于并发症多,一般采用美国/欧洲放射协会放射反应评分(RTOG-EORTC)进行综合评估,具体参见下表:点击查看大图3、CID和RID处理方法对于1~2级腹泻,主要的处理方法包括口服补液、调整饮食、保护肛周皮肤,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使用洛哌丁胺(loperamide),开始时4mg,每次稀便后增加2mg,最大剂量为16mg/d。点击查看大图图源:作者提供如果1~2级腹泻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白细胞增多、发热、感染、出血、脱水等或3~4级腹泻,可以考虑静脉输液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对洛哌丁胺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奥曲肽(octreotide),可以抑制胃肠道分泌和延迟肠道运送时间,以促进水钠的重吸收,还可通过抑制血管活性肠肽的释放而改善腹泻的程度。具体用法:奥曲肽~μg,q8h皮下注射或25~50μg/h持续静脉注射,若症状明显可加量至μg,q8h。对洛哌丁胺和奥曲肽无法控制的腹泻,可以给予抗生素治疗并进行血液和粪便微生物病原学检测,常用的抗生素有: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或广谱抗生素。RID与CID的处理原则基本类似,但由于放疗对肠道,尤其是直肠的损伤更为严重,因此在治疗方面需要注意:1、如伴有肠狭窄或肠梗阻,应避免使用洛哌丁胺等止泻药物,这类药物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并不能解除病因,很容易复发。2、奥曲肽不仅可减少腹泻的发生,还可降低组织破坏和小肠炎症,对出血、肠瘘、肠梗阻亦有较好的效果。3、柳氮磺胺砒啶或巴柳氮可减少RID的发生次数和亚种程度,但美沙拉嗪对缓解腹泻无明显效果,奥沙拉嗪甚至会加重患者腹泻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4、益生菌可改善CID或RID既往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都表明在肿瘤化疗或放疗期间,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的失调,表现为益生菌减少和致病菌增多,因此益生菌也是CID或RID治疗的潜在靶点。迄今为止,已经有多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和Meta分析探索了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对CID或RID的疗效,其中益生菌可使化疗后2级以上腹泻的发生风险降低约70%(OR=0.32);益生菌可使放疗后腹泻的发生风险降低约40%(OR=0.62),同时可以减少洛哌丁胺等止泻药物的使用,其中研究比较多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布拉氏酵母菌。要点总结CID和RID是肿瘤患者化疗和化疗过程中常见的消化道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肿瘤治疗甚至危及生命。5-FU和伊立替康是最容易引起CID的药物,在使用伊立替康时需要高度警惕迟发性腹泻的发生。RID多发生在盆腔恶性肿瘤放疗之后,通常伴有便血,严重者可出现直肠狭窄、穿孔、瘘管。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