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m.39.net/news/a_6010350.html▍来源:赛柏蓝—药店经理人▍特约撰稿人:石小青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症候群,可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消化不良按照病因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两大类。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源于上腹部,血生化和内镜检查无异常发现,但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统计学中有一组数据显示,对于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目前已发现消化不良的相关因素包括脑力劳动、工作紧张、睡眠状况差、服用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和饮食不当等。影响消化不良的因素目前消化不良的病因尚未完全查明,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运动功能障碍研究发现,消化不良的患者胃的适应性舒张功能受损,导致适应性下降,餐后胃部食物的分布失常,引起餐后饱胀早饱。还有研究发现,消化不良患者的异行性复合运动发生异常,表现为单期的运动次数减少、二期动力减弱、胃十二指肠反流。这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表明,运动功能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发病基础,40%的患者存在胃排空延缓,可能与胃的节律有关。2、内脏高敏感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通常感觉胃部不适,存在胃胀的功能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升高就可使患者餐后容易出现上腹饱胀、疼痛、早饱甚至体重下降等症状。3、胃酸分泌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胃酸分泌异常,这部分患者基础胃酸分泌测定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实际上腹部引起的胃酸分泌可能会增加。4、HP感染此项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发挥多大的因素,目前尚存在争议。5、精神心理因素半数以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着精神心理因素,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焦虑、恐惧情绪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主要有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灼烧痛。其中餐后饱胀指的是食物长时间存留于胃部引起的不适感;早饱感指的是进食时容易感到胃部饱满,不能进食;上腹痛主要指位于胸部剑突下和脐水平以上区域的疼痛;上腹灼烧痛指局部灼烧热。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中应注意询问病史时,应了解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严重程度、出现频度(即每天或每周出现几次);其次还要了解症状和进食的关系,是餐前不适还是进餐后发作,或进餐后缓解;了解出现症状与体位的关系,了解症状和排便的关系,排便后消化不良有无减轻;了解患者最近进食习惯有无改变,体重有无下降;了解患者进餐时的心理状态;为排除其他诊断,还要了解有无重叠症状,如烧心、反酸、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而对于出现消瘦、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便血或黑便,年龄大于40岁以上初发症状者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等情况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避免延误治疗,对于有心理精神障碍患者,建议进行专科检查或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两种。餐后不适综合征可表现为上腹胀或餐后恶心、或嗳气,平时进餐后出现餐后饱胀,每周发作数次,或有早饱感,每周发作数次。而上腹痛综合征表现为有中度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或灼烧感,每周至少1次;间断性的疼痛且疼痛不反射;疼痛在排便或排气后不缓解等情况。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上,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根本治疗目的。在临床上一般会选用抗酸剂、抑酸药、促动力药、助消化药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适用于40岁以下没有报警征象、没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1、抗酸药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这类药物可减轻患者症状,但作用时间较短暂,且效果强度不高,疗效不如抑酸药。而铝碳酸镁除了抗酸外,还能吸附胆汁,对胆汁反流患者效果较好。2、抑酸药此类药物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适用于上腹疼痛、灼烧感等患者,常使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两大类。其中H2受体拮抗剂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而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通过在临床中运用发现,小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促动力药此类药物可以明显改善与不进餐相关的消化不良症状,比如上腹饱胀、早饱等,临床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等。甲氧氯普胺可以增强胃动力,但因为可以导致过敏反应,所以不能长期大量使用,特别对于老年患者。而多潘立酮可透过血脑屏障,个别患者长期使用后出现乳房胀痛或痢疾,所以长期服用时应特别注意。4、助消化药如消化酶和胃生态制剂可以作为治疗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可以改善患者和进餐相关的腹胀、食欲不振等。餐后饱胀较明显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后症状会有很大的改善。5、根除HP治疗根除HP治疗对某些患者有较好的效果,甚至可以得到长期的改善,如果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可以建议患者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向患者充分解释根除治疗的利弊后,征得患者同意后,给予HP根除治疗。6、精神心理治疗有明显精神心理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应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进行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行为治疗与心理干预也可能有一定效果。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也应积极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去除相关的发病因素,提高患者对症状的处理能力,排除病因后,恢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在选择个体化治疗前提下,还需兼顾消化生理情况。参考文献:1、田德安.《消化疾病诊疗指南》.科学出版社..、韩英、高申等.《临床药物治疗学.消化系统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1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