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生和家长来说,“乳糖不耐受”这个词并不陌生。宝宝喝完牛奶或者奶粉拉肚子,有些家长或者医生就会给孩子贴上“乳糖不耐受”的标签,并由此做出饮食调整方案,如换用无乳糖奶粉,严格限制乳制品摄入。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可能引起一系列问题,因为目前对于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耐受的定义存在混淆。
在临床中不少医务人员或患者自身是通过主观感受,即摄入乳糖饮食后是否出现症状来评判乳糖不耐受。而且,乳糖不耐受症状与儿童常见的功能性腹泻也不太容易区别,如果轻易贴上“乳糖不耐受”的标签,会影响宝宝的营养状况。
有研究[1]显示,乳糖不耐受症状与人类的营养和健康密切相关。儿童因乳糖不耐受而限制奶制品摄入,反而可严重影响儿童骨量峰值,造成钙及维生素D缺乏。
乳糖乳糖酶乳糖
乳糖是乳制品中特有的一类碳水化合物,也是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能量物质。乳糖摄入人体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黏膜刷状缘上的乳糖酶分解成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再被人体吸收利用。半乳糖是婴幼儿大脑发育的必需物质,参与脑组织和神经系统的构建。
此外,乳糖在肠道经发酵产生的乳酸可提高食物中钙、磷、钾、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2]。
乳糖酶
乳糖酶(β-半乳糖苷酶)分布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最表面的绒毛刷状缘上,故最容易遭受损伤。当人体乳糖酶缺乏或乳糖酶活性较低时,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而是直接进入大肠,经大肠菌群的发酵,产酸产气,从而出现气多、肠鸣、腹胀、腹痛或腹泻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该症状临床称之为乳糖不耐受症[2]。
乳糖不耐受的原因是什么?乳糖不耐受(lactoseintolerance,LI)是指乳糖消化吸收障碍,并引起了以腹胀、腹痛、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当到达小肠中的乳糖量超过了乳糖酶的消化能力时,可能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也就是说,摄入乳糖量过多或者乳糖酶过少都可以导致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出现。
乳糖摄入量,我们可以人为控制,那什么情况下乳糖酶会过少呢?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指患儿出生时机体内就缺乏乳糖酶或酶活性低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十分罕见。
患儿甚至不能耐受母乳喂养,频繁呕吐,可有腹泻、大便成泡沫状且含有乳糖和乳酸,可出现*疸、智力障碍、营养不良等,若不及时治疗,多数患儿很快死亡。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指断奶后,小肠乳糖酶活性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或消失。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生率随种族和地区环境而异。
人在刚出生时,乳糖酶活性较低,一旦饮奶后迅速增加,断奶以后的婴幼儿乳糖酶活性又开始降低,2岁以后降低速度增快,7~8岁可出现乳糖不耐受症。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并非由遗传的原因引起,系继发于许多累及小肠黏膜的疾病与某些全身性疾病,如乳糜短肠综合征、感染性腹泻(轮状病*肠炎、细菌性感染腹泻等)、药物抑制等,疾病恢复后乳糖酶活性可恢复正常。
因此,绝大部分乳糖不耐受宝宝并不是先天性的,一味地拒绝乳制品摄入会带来营养不良风险。
乳糖不耐受怎样判断?▎氢呼气试验检测肠道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在小肠内无法被完全分解吸收,进入结肠后易被细菌分解并产生氢气,呼出的氢气量可以通过氢呼气试验检测,是诊断乳糖酶缺乏的金标准。但是,有研究[3]显示,提示乳糖酶缺乏及其程度与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并无明确的相关性,必须排除受试者是否患有蔗糖等双糖不耐受。此外,摄入其他酸性食物后,也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尿半乳糖浓度测定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是摄入含乳糖乳制品后测定受试者尿半乳糖的浓度,由于人体的半乳糖的唯一来源是乳糖,摄入的半乳糖又大部从尿中排出。因此尿半乳糖浓度测定是诊断乳糖不耐受的可靠指标[4]。
出现乳糖不耐受还能吃含乳糖的食物吗?如果是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患儿应该终生避免摄入乳糖,但这类人群十分罕见。
大部分出现乳糖不耐受的宝宝都会慢慢好转。超过60%的急性肠炎患儿都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小肠绒毛顶端在肠炎时受损伤而出现酶的缺乏,由于绒毛需要修复后才能分泌乳糖酶,因此一般需0.5~2个月才能恢复乳糖耐受,可以恢复正常饮食。
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如果大便次数不多且不影响生长发育,无需特殊治疗,可能会慢慢好转。另外,也可每次喂奶前15分钟口服乳糖酶,若效果不佳可用无乳糖配方乳,待腹泻停止后再根据患儿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母乳喂哺次数,改用母乳和无乳糖配方乳混合喂养。
如果宝宝腹泻次数增多、伴尿少、哭时无泪、囟门凹陷等情况,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这时宝宝可能出现了脱水,一定要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SzilagyiA,IshayekN.LactoseIntolerance,DairyAvoidance,andTreatmentOptions[J].Nutrients,,10(12).
[2]陈春伟.乳糖吸收不良,乳糖不耐受与人体健康关系探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7(9):-.
[3]MisselwitzB,ButterM,VerbekeK,etal.Updateonlactosemalabsorptionandintolerance:pathogenesis,diagnosisandclinicalmanagement[J].Gut,,68(11):gutjnl--.
[4]戈萱.小儿乳糖不耐受症及其实验室诊断[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6(1):70-71.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本文作者:小药丸责任编辑:CiCi推荐阅读孩子的“蛋蛋”去哪了?怎么下面空空的……
两个月内,3个孩子死亡!这件小事家长常做,非常危险娃被同学咬了,同学又被狗咬了!要打狂犬疫苗吗?每年36万人死于溺水,近一半是儿童,儿童溺水离我们真的不远!版权申明本文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End-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yxj_ekyxj.org.c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