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
夏季正是海鲜烧烤
大受欢迎的季节
但这种海鲜,厦门人注意了!
▼
近日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
谨慎食用贻贝(又叫海虹、淡菜等)
海螺、蛤蜊、牡蛎、扇贝等贝类海鲜!
以防出现食物中*
网络配图不少小伙伴会有疑惑
之前吃也没事
怎么就突然有*了?
事实上
贝类出现*素并非贝类本身的问题
主要是由于
夏季出现的赤潮引起的
近期,福建连江后湾
附近海域就发现赤潮
根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年第期福建省赤潮灾害信息显示,5月10日,在连江后湾附近海域发现赤潮。赤潮海域水体呈红色,条状分布,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
据了解,此次赤潮灾害共有10户养殖户获赔,获赔金额合计元,若今后发生更严重赤潮灾害仍有可能追加赔付。
5月11日,据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报告,连江后湾附近海域水色恢复正常。监测海域浮游植物第一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最高细胞密度为3.00×个/升(基准密度5.00×个/升)。目前本起赤潮已消亡,赤潮持续期间未对渔业养殖造成影响。
在此提醒大家
近期我省沿海以阴雨天气为主
风浪较小,气温水温较高
此种水文气象条件有利于赤潮的发生
赤潮竟然这么厉害
TA到底是“何方神圣”?
↓↓↓
什么是赤潮?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绿、褐色等不同颜色。引发赤潮的这些有*藻类
贝类吃了它以后
人如果再吃贝类的话就会
产生中*甚至死亡的威胁
贝类本身不产*
有*藻类是元凶
贝类本身不产生*素,但如果其摄食了有*藻类或与有*藻类共生,则可能在体内蓄积*素,形成贝类*素。贝类*素无色无味,在贝类体内呈自由或结合状态,主要贮存在贝类的消化器官中,如果染*的贝类被人食用后,贝类*素会在人体内迅速释放而导致中*。不同贝类对*素的蓄积、代谢和排除能力存在很大差别,贝体内*素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尤其是当有*“赤潮”发生时,贝类体内更易蓄积*素。结合这几年我国沿海城市海虹等贝类*素中*发生的情况,海虹等贝类*素中*的风险在4~5月比较高。在贝类中*高风险期,建议不吃或少吃毛蚶、海虹等海鲜。食用其他贝类海鲜时一定要去除内脏食用,且一次不宜食用过多。而更重要的是
贝类*素引发的中*
是没有特效药的!
常见*素分四类
均无特效治疗药
根据中*症状的不同,常见贝类*素主要分为四类,即腹泻性贝类*素(DSP)、麻痹性贝类*素(PSP)、神经性贝类*素(NSP)和记忆缺损性贝类*素(ASP)。目前,我国贝类*素中*主要以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素为主。腹泻性贝类*素中*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麻痹性贝类*素中*的主要症状是口唇刺痛和麻痹,并扩散至面部、脖子、肢端,伴有头痛、晕眩、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会停止呼吸、窒息死亡。神经性贝类*素中*的主要症状是肌关节无力、冷热感觉颠倒、说话吞吐困难等。记忆缺损性贝类*素中*的主要症状是头晕、眼花、短期记忆功能丧失。目前,所有贝类*素引发的中*均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不少嘴馋的人可能会想那我高温杀*后能吃吗?答案是↓↓↓贝类*素不易被破坏
科学预防是关键
贝类*素不会使贝体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通过颜色和气味并不能判断其是否已染*。煎炒、水煮、高温、高压等常用的烹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坏贝类*素。所以,预防和及时对症治疗是减轻贝类*素危害的主要方法。01
把好采购关
消费者在购买贝类时,要选择到正规的超市或市场,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
02
把好捕捞关
沿海地区居民不要在有*“赤潮”预警期间“赶海”捕捞或采食贝类,平时也不要在排水口(如电厂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海域采集、捕捞贝类。
03
把好食用关
食用贝类时要去除消化腺等内脏,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食用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要立即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以上这些重要内容
请大家记好并转扩身边人
▍来源:福建市场监管、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宁波晚报、网络,编辑:菠萝
▍所有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或投诉建议--
先看后赞,人生灿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