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鲜香味美,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沿海城市的重要水产种类。然而,在每年4月-6月份,我们应提防贝类中的贝类*素带来的食用风险。
那么,什么是贝类*素?为什么会在4-6月份产生这种*素?或者,作为贝类爱好者,如何预防贝类*素中*?下面,就听小编一一为你解答——
贝类*素是由海洋中的有*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藻食性的贝类等生物,并在其体内蓄积形成的有*高分子化合物而形成的。根据中*症状不同,常见贝类*素主要有四类,即腹泻性贝类*素(DSP)、麻痹性贝类*素(PSP)、神经性贝类*素(NSP)和记忆缺失性贝类*素(ASP)。
腹泻性贝类*素中*的主要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麻痹性贝类*素中*的主要症状为:口唇刺痛和麻痹,并扩散至面部、脖子、肢端,伴有头痛、晕眩、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会停止呼吸、窒息死亡;神经性贝类*素中*的主要症状为:肌关节无力、冷热感觉颠倒、说话吞吐困难等;记忆缺失性贝类*素中*的主要症状是:头晕、眼花、短期记忆功能丧失。
在我国沿海居民食用有*贝类的中*类型,主要以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素为主,其中,麻痹性贝类*素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贝类*素。所有贝类*素引发的中*,目前均无特效治疗药物。
每年的4-6月份是我国赤潮的高发季节。而赤潮是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微藻)暴发性增殖或集聚引起水色变化,危害渔业与生态环境的一种现象。由于贝类以滤食海洋中的藻类为生,因此在赤潮爆发阶段,贝类摄入*赤潮藻,进而在体内蓄积贝类*素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赤潮对贝类食用安全的影响巨大。
贝类*素对贝类无害,但消费者因食用贝类引发贝类*素中*事件时有发生。不同贝类对贝类*素的蓄积、代谢和排除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体内*素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别。近几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贻贝(又叫海虹、淡菜等),其次是牡蛎、扇贝、蛤蜊等滤食性贝类。
含有贝类*素和其他安全可食用的贝类,在外观、气味等方面无差别。而蒸、煮、炒等烹饪过程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素的含量,但都不能完全破坏贝类*素。所以,最大限度的避开可能被污染的贝类,是主要的预防方式。
一是留意预警通报。消费者积极留意官方的预警通报,包括赤潮预警、高危贝类预警等,4月~6月赤潮暴发高峰期,建议不要采捕或购买(野生)贝类食品,及时避开高风险食物。
二是正规渠道购买。消费者在购买贝类时,尽量去正规的超市或市场,避开产自赤潮地区的贝类。
三是科学吃贝类。食用贝类时要去除消化腺等内脏,蒸煮贝类,汤汁弃去,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食用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医院治疗。
来源:山东市场监管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往期回顾?烟台市民生领域“铁拳”专项行动来了!
?5·20世界计量日丨测量守护健康,活动精彩纷呈!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